苦寒山川家国情怀

2022/9/24 来源:不详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m.39.net/news/a_6169081.html

原标题:苦寒山川 家国情怀

杜甫草堂雕像

中学课本上的杜甫画像最为读者所知。这是现代画家蒋兆和于年创作的,当时他受邀创作一幅杜甫的画像,但是他翻遍古书也找不到描述杜甫相貌的文字,最后就照着自己的脸画了。

杜甫草堂题词

“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

这趟寻访旅程,主人公是杜甫,时间是唐乾元二年(公元年)隆冬,地点在甘肃省两当县。被访者叫吴郁,杜甫曾经的同事。

关于这次旅程,杜甫在纪行诗《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里说得明白:主人不在,访客空回。从结果看,这一趟是白来了;但在杜甫事前的设计里,这一趟旅程究竟出于何种动机?有用无用?千余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成为“千家注杜”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看点。

1.

他为什么来?

“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乾元二年,这是杜甫一生中最为辗转困顿的年份:正月,在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司功参军任上的杜甫回老家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探亲;三月,从洛阳回华州;七月,他丢掉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一说辞职,一说被罢官,赶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从秦州赶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十二月初,杜甫又从同谷出发,辗转赶往成都,终于开始了他为期十年、较为平静的生活。这其中,从天水到两当,寓居加上奔波,杜甫在甘肃一共待了多天,留下诗作首,几乎每天一首诗。这组作品被后人称为杜诗中的“陇右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也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国家战乱正酣,加以天灾不断,遍地饥民。并且,杜甫从华州到成都这为期半年的旅程,是携家带口的。据考证,杜甫此行,身边有妻子杨氏、两个幼子、三个幼女、一个弟弟,还有一名仆人。半年内,断了经济来源的杜甫带着“九人旅行团”,穿行于陇右的山水之间,最大的问题当然是生计。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这次来陇右,杜甫是有所倚仗的,这里有一些亲友可以求助。平心而论,杜甫诗集中,最让人读之不喜的就是这些哭穷求助的作品,它们在杜集中又出现得过于高频。事实上,自从结束官二代“裘马轻狂”的年轻时代,来到长安的十年里,杜甫几乎一直在乞怜求助,“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这次来到秦州,又是:找侄子借钱借米,托朋友送蔬菜、考察宅基地,借小猴子让儿子玩……与之相比,上街卖药、雪中挖黄独、深山拾橡栗的杜甫,倒是更让人看着心里踏实些。

杜甫的伟大,当然不在于穷困,更不在于会哭穷,而在于他没有被自身的困顿生活完全淹没,在于他不免俗而又能超俗。在陇右这片苦寒的山川,他仍能感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美丽;在对自己亲人的怀念中,他仍能保持“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家国情怀;在频繁给高适、岑参、严武、贾至等旧相识写诗希求关照的间隙,他仍能写出《梦李白二首》这样形离神合、心灵相通的千古名篇。

那么,杜甫这次在困顿中专程来到两当县走访吴郁,是出于求助的物质动机,还是纯粹的友情指引?

2.

吴郁何许人也?

根据杜甫的这首纪事诗,两人的交集发生在杜甫担任左拾遗期间,更确切地说,发生在年5月至9月,即这次拜访的两年多以前。当时都城长安被安史叛军占据,唐肃宗在凤翔主持平叛。吴郁时任御史大夫之职,属于中央掌管监察、执法的高官。

“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其时都城陷落,战事胶着,双方的另一条战线——谍战也同样水深火热。吴郁职责所在,正是负责内部间谍的查办和惩处。而吴郁的执法风格,用今天的话来讲,是严格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御史台每接到检举弹劾,吴郁都秉持“不忍杀无辜”的理念,始终坚持一案一事地“慎剖析”“分黑白”。但也正因如此,引起上官的不满,吴郁最终受到贬斥。

当然,以上都是杜甫作为老友的“一面之词”,未必完全合乎实际情况;并且,残酷的对敌斗争时代毕竟不同于和平时期,在“平叛压倒一切”的大形势下,吴郁因为严格执法审慎断案遭到贬官,其中具体的是非曲直,因为老杜并未列举具体案情,今天已经无从“慎剖析”了,真正值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7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