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三首,第三首景象壮观宏丽,意境开阔,
2024/9/11 来源:不详清诗三首,第三首景象壮观宏丽,意境开阔,读来给人清幽淡远之感。
黔阳即事口号
查慎行
帐有炊烟戍有楼,山无林木水无舟。
王瓜入市家家病,箐雨经梅日日秋。
苗妇短裙多赤脚,僰僮尺布惯蒙头。
兵荒满眼图谁绘?卉服先教递速邮。
康熙二十年,诗人查慎行在贵州亲眼目睹了当地百姓的困苦生活,于是信口吟成三首《黔阳即事口号》,这是其中是一。一二句是总写,说的是在贵州这个军事驻地,军营中燃起缕缕炊烟,给广袤的原野增添了一份荒凉,那绵延起伏的群山光秃秃一片,丝毫看不到一线生机,那平静的水面上也见不到一叶扁舟。三四句点明时间,此时已是农历四月,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家家户户为了充饥,不得不上山挖野菜,个个都是一脸菜色,再加上像秋一样的梅雨天气,让这里的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三四句是一二句的延伸,说的是这里的女性他们大多赤着脚穿着短裙,儿童们则喜欢用尺布蒙头,由此可见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困苦艰难。诗人查慎行看到这一幕,动了恻隐之心,忍不住发问:贵州已经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又有谁愿意将它绘制成“流民图”,上报朝廷,争取朝廷的救济呢?
雨过桐庐
查慎行
江势西来湾复湾,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
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
康熙二十二年,诗人查慎行从家乡海宁前往江西,途中经过桐庐,看到浙西的风光景物,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雨过桐庐》。诗人查慎行坐在船上,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富春江上,放眼望去,这一带的景物与故乡大为不同,使他感到无比的新奇。颔联描写桐庐县城,远远望去,桐庐县人口不多,只有百十来户,而且依山临水,三面环山,看上去就像一座森森古堡。
颈联描写富春江的秀丽景色,富春江蜿蜒逶迤,两岸长满了枫林,远处的江上小舟缓缓向前移动。近处,水碓传出山溪的汩汩之声,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尾联即景抒怀,说的是自己为了生计,不得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雨中经过东汉严子陵的钓台,面对钓台边的流水,实在是感到惭愧。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
査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眩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康熙二十一年,诗人查慎行从贵阳返回家乡海宁,途中经过洞庭湖,这一天正好是中秋节,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中秋夜洞庭湖对月》。首先描写洞庭湖的阴霾天气,诗人查慎行坐在洞庭湖的舟中,放眼望去,水面笼罩在莽莽千里的云气之中,而且刮着大风,这样的天气又怎么能看到月亮呢?忽然,天晴了风停了,云也散了,万里碧空倒映在湖中,看上去犹如青天做湖底一般。
这时,奇异的落日景象出现了,一开始落日就像在天边燃烧一样,给洞庭湖的碧波染上了一层红色,落日渐渐西沉,月亮还没有升起,天色也变得昏暗起来。景色出现了。诗人查慎行将头转向东边,看到素月在水府里吞吞吐吐,欲出未出,原来是水神不愿意放它出来。不一会儿,月亮忽然从浩渺的湖心跃出,澄澈的月光照射在湖面上,湖面就像一下子裂开了似的。天上的明月与湖光交相辉映,一派空明的景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明月夜。
清冷的月光照射到湖底,那喜欢吐珠嬉戏的骊龙被照得两目眩晕,不得不潜伏到最深处躲起来,再也不敢出来衔珠清吟了。那湖中的巨鱼不知道为什么,在湖中奔腾跳跃,明亮的月光洒照在它的身上,闪烁着万道金光,令人目眩口呆。在人间很难有机会看到这样的绝景,令人看了心情舒畅,即使第二次路过这里恐怕也不可能看到这样的美景了。当诗人查慎行听到远处渔夫唱着渔歌,由远及近驶来时,他才想起今天晚上是举家团聚的中秋之夜。此诗笔调轻健活泼,景象壮观宏丽,意境开阔,读来给人清幽淡远之感。
#元明清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