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奥下邳良城考作者解汝祥西部文
2024/10/10 来源:不详摘要:良成县,为江苏省邳州市辖区内五个古县之一。现邳州辖区由汉代下邳县、良成县、武原县、下相县和睢陵县(部分)构成。良成县曾长期为下邳郡(国)行政中心,世人经常把下邳郡、下邳县和下邳城混淆,因此考证良成县对于研究古徐国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关键词:下邳良成考证考证古徐国文化,下邳良成县是绕不过去的地方,现邳州辖区内春秋时期有良侯国,两汉时期有良成县,西晋时期有“良城侯相”,隋唐时期有良城县。不少研究徐州地方史志的学者,往往把两汉时期的“良成县”和隋唐时期的“良城县”混淆,有的学者把古沂水和现沂河混淆。有的学者能够正确确定春秋时期良侯国所在地是良璧,却把良成县考证在其他地方,尤其是隋唐“良城县”出现之后,更容易造成误解。无论是《邳州志》、《邳州土地志》还是《邳州水利志》都有良成县的记载,而邳州三类地方志关于良成县的记载都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通过下邳沂水、泗水河道考证,就能确定良成(城)县的确切位置。邳州北部符合良成县记载的只有岔河镇良璧村。一、岔河镇良璧村概况良璧村是邳州辖区内唯一带“良”字的古村落,良璧村属邳州市岔河镇,在国道公里处北约7公里,西据枣庄市台儿庄区、北距山东省兰陵县界仅有10多公里,曾经属于峄县或兰陵县管辖。良璧村北有古沂水,又称“运粮河”、“黄河”,古沂水从良璧村东北转向西南流,在戴庄镇梁王城遗址西北汇入泗水。良璧村是《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十三陂”所在地。陂为水边高地,至今良璧村四周依然有十三陂遗址。据考古发掘,这些高地都是古墓群,早年出土过大量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的文物。遍查明清《邳州志》,良璧村的名字写作“良璧”,仅有非正版嘉靖《邳州志》写的是“良壁”。元代、明代石碑刻记村名为“良陂”,清康熙年间的石碑刻记村名是“良璧”。民国《邳志补》把村名写成良壁,但不为官方和民间采用。民国《邳州补》载:“良壁,按兴化院碑‘壁’作‘陂’,据《齐乘》言:两泇之旁皆十三陂遗迹,则作‘陂’为正。因旧志作壁,姑仍之。”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良璧的村名在元代前为“良陂”。笔者学生时代村名和学校用名是“良璧”,故而本文采用“良璧”。无论是良璧、良壁还是良陂,时至今日民间皆称“良邳”。“良邳”得名于春秋时期“良侯国”的“良”和两汉、三国时期“下邳城”的“邳”,因此村名“良邳”为正解。二、考证下邳沂水古河道确定良璧是《水经注》所载良城县《水经注》明确记载了下邳县故城的具体方位。根据下邳县沂水、泗水古河道考证,确定戴庄镇李圩村西的梁王城遗址所在地是“下邳县故城”,即“下邳大城”,也是古徐州城。而“良城县”位于“襄贲县(今兰陵县长城镇)”与“下邳大城”之间,该区域内仅有良璧有古城遗址和相关地名信息,因此良璧就是《水经注》记载的良城县(良成县)。《水经注》卷二十五载:“(沂水)又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又南过良城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春秋左传》曰:‘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吴子辞水道不可以行,晋乃还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更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建安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从该段记载可以看出,下邳沂水河道文字介绍的既不是“下邳大城”,也不是“下邳小城”,而是介绍的“良城县”(下邳中城),即“沂水良城段”。郦道元确定了良城县位置在下邳县的北部。《后汉书·李贤注》载:“良成,县名,属东海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北。”李贤(—年)为武则天次子,其考证的良成县在唐代下邳县的北部,与郦道元记载一致。因此郦道元所注“良城县”即《后汉书》记载的“良成县”。讹误之处是把“建安三年”记载为“建安二年”,该错误并不影响本文对“良城县”的论证。沂水在“良城”东北分为二水:一条水道在良城北,然后向西南流,流向下邳县故城的西北入于泗水;再一条河道在“良城”东,再弯曲南流,最后注入下邳县境内的泗水河道。东边这条河叫“小沂水”,当年“圯上纳履”发生地就在小沂水的“圯”上。良璧村北古河道正是从兰陵县长城镇流来,在良璧村东北分为两支:一支由村北绕经村西,再向西南流往梁王城遗址的西北注入泗水,该河道当地村民称之为“运粮河”;村东一支即今“宋沟”,其老河道是流向东、西桥头村之间的“牧猪河”。牧猪河古称小沂水,小沂水即东泇河,传说张良隐居下邳时为张家楼村的张财主放牧猪群而改称“牧猪河”。牧猪河的流向依然是向南流,经戴庄镇东黄石村、林庄村至泇口西南汇入泗水。三、有关良成县历史记载。(一)春秋时期称“良”,为侯国。《后汉书》志第二十一载:“下邳国(武帝置为临淮郡,永平十五年更为下邳国。洛阳东千四百里)十七城……良成,故属东海,春秋时曰良。”我们从该段记载可以确定,两汉时期良成县就是春秋时期的“良”侯国。(二)战国时期良璧是“成侯”邹忌封地。邹忌(约公元前—公元前年),战国时期齐国人,齐威王时为相国,号“成侯”。邹忌封为“成侯”时间应该在公元前年魏、齐“徐州相王”之后。据笔者考证邹忌封地在良侯国,即东汉至西晋时期的“下邳城”。《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徙于薛,故名曰徐州。”应劭曰:“邳在薛,徙此,故曰下邳。”公元前年,“邳”行政中心由“薛地之邳邑”迁徙到徐州城,改名为“下邳”。“故名曰徐州”即“原来的名字是徐州”。“邳邑”在今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晒米城遗址”,下邳在戴庄镇“梁王城遗址”。由《竹书纪年》记载“下邳迁徙”可知,下邳城当时可能属魏国管辖。“徐州相王”后,“下邳城”及“良”属齐国,“良”为邹忌封地。(三)秦、汉时期设置为良成县。汉初采用秦时郡县制,“良成”为侯国,属东海郡。《汉书》卷二十八上:“东海郡,高帝置。莽曰沂平。属徐州。……良成,侯国。莽曰承翰。……”“良成”得名于“良”与“成侯”的“成”,据此可知良成县在战国后期属邹忌的封地。良成在王莽新朝时期被改为承翰县。《后汉书·李贤注》载:“(永平)十五年春,二月庚子,(明帝)东巡狩。……进幸彭城。癸亥,帝耕于下邳。三月,征琅邪王京会良成。[良成,县名,属东海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北。]”唐代下邳县治在今睢宁下邳城,李贤把良成县方位确定在唐代下邳县的北部,与《水经注》记载的“良城县”地理信息一致,该区域唯有良璧符合良成县的地理位置。永平十五年即公元72年,二月癸亥,“帝耕于下邳”,此处的下邳应该是指下邳国(郡)所在地良成县,此时原“下邳城”已经成为徐州牧所在地,也就是说徐州城是“下邳大城”,为“省级”行政机关所在地。西汉武帝时设有“徐州刺史”,之后设置“徐州牧”,“下邳大城”已经恢复为“徐州城”。良成是“下邳中城”,为郡(国)级行政机关所在地。“三月,征琅邪王京会良成”,汉明帝在良成召见刘京,是对“帝耕于下邳”具体地点再次明确。《元和郡县图志》载:“丞县(注:今枣庄市峄城区,《旧唐书》记载为承县)界有陂十三所,皆贞观以来修立以灌田者。今沂、峄二州,仰泇、丞二水灌田,青、徐水利莫与为匹,皆十三陂之遗迹也。”从以上记载可见,良璧在唐代属丞县,其所在十三陂遗址在水利灌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青州、徐州水利没有与之媲美的。汉明帝在此亲耕有便利操作条件,也具有重要象征意义。根据《水经注》卷二十五“沂水良城段”的记载,可以确定如下历史事实。1、公元前年,晋侯邀请吴王在“良”会盟,吴王以水道不通为托词而没有赴约。说明春秋时候“良”应该处在水陆交通要道上,是一重要城市,且该“良”就是北魏时期的“良城”。2、“圯上纳履”发生地在良成县境内小沂水上。3、三国时期吕布是在良成县与曹操决战并被擒拿的。(四)三国时期,虽然地理志没有记载,但是有“良成侯”记载,三国时期良成属于曹魏,仍然为侯国,为下邳郡(国)驻地。《三国志》卷十八载:“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五)两晋时期良成改为“良城侯相”。1、西晋时期良成为下邳国治所,也是徐州刺史治所。《晋书》卷十五载:“下邳国汉置为临淮郡。统县七,户七千五百。下邳……;凌;良城侯相;睢凌;夏丘;取虑;僮。”这是文献记载第一次把良成的“成”改为“城”。西晋早期,良城不仅是下邳国所在地,还是徐州刺史部所在地。西晋太康元年(年)复置下邳国,徐州刺史部迁往下邳国(之前徐州刺史部在徐州城)。“下邳小城”为东晋时期荀羡所治,因此该“下邳国”只能是“良城”。《太平寰宇记》:“淮阳军下邳县晋太康元年自徐城移下邳国,理此。”西晋设置下邳国之后,行政中心由徐城(即徐州城)迁徙到下邳国驻地良城。两地距离约13公里,徐州城依然是其属地。2、东晋荀羡迁徙下邳城后,良成为“良城侯相”。东晋永和八年荀羡主政下邳,并把下邳行政中心迁徙到“下邳小城”。良成被改为“良城侯相”,不再是下邳郡驻地。(六)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后属魏。1、南朝宋设置“良成令”。《宋书》卷三十五载:“下邳太守,前汉本临淮郡,武帝立,明帝改为下邳。晋武帝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而下邳如故。领县三;……下邳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良成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僮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南朝宋时期为“良成令”,非“良城令”,该“良成”依然是秦汉三国时期的良成。2、北魏时期设置“良城县”。《魏书》卷一百六中记载:“下邳郡,领县六。……良城,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柏山。……”柏山是今岔河镇桥头村的“埠山”,该时期良城县依然是两汉时期的良成县。3、东魏时期分良城县为“良城县”和“开远县”。《魏书》卷一百六中记载:“武原郡(武定八年分下邳置,领县三,户二千八百一十七,口二万五十五):武原……开远,武定八年分良城置。有睹阑山祠。艾山(武定八年分僮置)。”武定八年(年)即是东魏时期良城县一分为二:一为良城县,二是开远县,而开远县属“武原郡”辖区。东魏时期的良城县是之前良成县的一部分。(七)隋朝良城县是指武原县与良成县合并县,县治在下邳大城。《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载:“良城,梁置武安郡,开皇初郡废,十一年县更名曰良城,有徐山。”从该记载可以看出,该“良城县”不同于之前的“良成县”及“良城县”。武安郡应为之前武原郡,隋朝良城县是城市的“城”,这也是邳州历史研究者最容易混淆的地方。隋朝良城县为武原郡(梁置武安郡)更名而来。由于东晋时期(年后)下邳城迁徙至岠山东南,隋朝时期原良成县(良城县)被弃用,不再置县。而良成县和武原县地理位置接近,隋朝“良城县”应该为原武原县和良成县合并而成。隋代的良城县行政中心所在地从良璧迁徙到现梁王城遗址(判断依据是明清时期该地有“良城闸”),即梁王城遗址为隋唐以后的“良城”,“下邳大城”成了新的“良城县”。这也是后人误把古徐州城理解为“良王城”原因之一。(八)郦道元关于下邳故城注解分析。《水经注》卷二十五载:“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迳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南迳刚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口也。”根据“下邳县故城”地理信息分析,该“县”指的是汉代的“下邳县”,而不是北魏时期的“下邳县”。“陂”是指岔河镇“良陂”;“武原水”是现在的西泇河;“武水”是东泇河;“武原县”在泇口村老村一带,其东北约10公里有“徐山”,徐山上有石室,即“徐庙”,现称“韩信瓜屋”;从而确定“沂、泗之会”的下邳县即“下邳县故城”。西泇河出自西北抱犊崮山,从“良陂”城西向南流,在“良陂”南与东北方向来的东泇河交汇之后称为泇河,向南经过“刚亭城”。刚亭城在戴庄镇林庄村,城西为泇河,为刚亭河入泇河处,再往南流到泇口注入泗水。该记载与现在的地理状况基本上一致。核对了《水经注》记载的主要河道以及相关地理信息,也就确定了良璧就是良成县。(九)地方志关于良城县的记载咸丰版《邳州志·古迹》载:“良城在今城西北二十里。《春秋·昭公十三年》:‘晋征吴会于良’;《春秋·哀公十五年》‘陈公孙贞子及良而卒’,皆谓此也。《史记》:越王无疆谓齐使者曰‘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常’即‘良’矣。汉寘良成县,属东海郡,后汉割属下邳国,晋始改曰良城,宋及后魏因之,梁寘武安郡于此。隋废郡仍曰良城县。唐省入邳州。《寰宇记》曰:‘古良成在下邳县北六十里。’今其地在偃武乡泇口社,南距旧城百里。旧志曰,不知何年立梁武庙于此,而俗呼为梁王城也。”从该志记载可以看出,地方志编撰者把古“良成县”和隋代“良城县”混为一谈了。民国《邳州补》载:“李兆洛《地理今释》谓隋之‘良城’在下邳县北八十里,与汉之‘良成’为二,盖非无据。”该记载的意思是:李兆洛考证隋代的“良城”与汉代的“良成”是两座城,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李兆洛(—年)为清代著名考据家,著有《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20卷,他考证出隋代的良城县并非汉代的良成县。一些研究邳州历史文化的“学者们”对此考证却视而不见。《太平寰宇记》依据宋代沂水走向也把良成县标记错误,真正的良成县必须依据《水经注》才能考证正确。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佐证良璧就是良成县所在地。四、从良璧现状分析良璧是良成县。良璧,在邳州城区西北方向,现有人口余人,为邳州境内较大的自然村。良璧现有大量历代遗址、遗物,如汉代古槐、唐贞观年间重建的兴化寺遗址、汉代石羊,以及众多古墓群,良璧有年以上文明史。(一)良璧村北有古沂水。在《岔河镇志》等资料上,村北古河道被称为“古黄河”、“运粮河”。古沂水在兰陵县长城镇南向西流,其河道在省道西偏泓大桥南米处向西南。经西林村西北、长城镇“公林”南向西,经沙园村西北交汇于吴坦河。在沙园大桥向西流,经前土头村西北、户庄东南、界坊北过汶河后,经四户镇“西道口村”北“江汪湖”流向西南,经大墩子遗址北转向南流,流经凤凰庄、岗子、石兰村东,向西南流,在良璧村北转向村西,再向西流。经季林村北、东范墩东南、石庄村东南流向黄楼村西北红旗电站,与今运女河新河道一致,在梁王城遗址西北与古泗水交汇。同时良璧村东有沂河支流,古称“小沂水”,今称“宋沟”,小沂水流向桥头村方向。该河道上游起于郯城县沂河“江风口分洪闸”,与《水经注》卷二十五记载的沂水下游河道基本一致。(二)良璧村民国前依然有完整古城墙、角楼和四门,现有部分残余遗址。据老年村民回忆,良璧四门不对称。北门城楼为两层建筑,四角翘檐,高大雄伟。民国时期北门看护人为解兰池,北门大锁年被良璧大队收回炼钢铁,民国中期北门城楼被鲁南的土匪拆除。城墙宽约二十余米,高约十米,有四个角楼,分布如下:东北角楼在解祥伟住宅处;东南角楼在李允安住宅处;西南角楼在王士中住宅处;西北角楼在郭俊林住宅西北大汪处。良璧古城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占地约亩,城墙在年后被拆除用于填埋护城河。建安三年,即公元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泗水和沂水围城三个月,城墙西北角楼位置至今是汪塘,疑为当年淹城之处。据专家考证,年代的古城为良城县的内城。外城墙的东城墙遗址在今“宋沟”西岸,北城墙遗址在兴化院最高处,西城墙在“西泇河故道(老鹄巷河)”东岸,南城墙在“中沟”北岸。(三)良璧村下有古城遗址。古城遗址在地下约4米处,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村民挖生姜窖,挖出古人房屋遗址。(四)良璧村内有许多庙宇道观遗址。传说有72座寺庙,目前已经考证出具体名称和方位的有15处,分别是兴化院、天齐庙、白衣庵、文昌阁、三官庙、三教堂、三圣堂、火神庙、关帝庙、观音庙、倒坐观音庙、东岳庙、贞姑奶奶庙、子孙堂、领官庙等。一个村有如此众多庙宇,说明古代良璧人口众多,非常繁华,不是普通村落。其中兴化寺为东汉末年笮融始建,唐代重建,金代又重建,元代再重建。元代重建兴化院石碑现存邳州博物馆院内。(五)良璧古代有两个善堂。邳州全境仅有15处善堂,良璧独占其二。咸丰版《邳州志》载:“又有善堂十五所,……一在更厅社,一在铁佛寺集,一在良璧集西,一在棠棃集,一在良璧集北,一在纪家集,一在猫儿窝集,一在坝头集,一在官湖镇,一在三叉河集,一在八义集,一在宿羊山集,一在玉皇庙,一在八叉路,一在南马庄社。”良璧一地有两处善堂,说明古代良璧不是普通集镇,而是处在交通要道位置上。(六)良璧周边古文化遗址密布1、新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在良璧村东北兴化院遗址地层下1.5到2米处。出土面积平方米,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镰和击打器,石质有蛋白色滑石、深绿石、页岩石和砂岩石等。陶器有硬陶、灰陶、红陶。并有兽骨、鼎足、网坠等等,属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2、良璧“十三陂遗址”出土文物有史前石器和汉、唐及以后各朝代陶器、陶印、陶井圈、石雕、石磨盘、铜器、玉器、瓷器、古币等,并出土汉代吃水陶圈井3口。3、良璧周边密布先秦及秦汉古墓群,目前为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洪林古墓群。村西北米处的“洪林”为汉代古墓群,有砖墓和石棺墓,砖纹饰较少,石棺部分有石刻,多为人物舞剑和鹿兽类,出土有陶盘、陶罐、陶砚、陶碗碟、陶制小动物等。玉器出土较少,有玉章和玉制小动物。出土有汉代龟钮印为“但弘之印”。文革期间被破坏。(2)东滩子古墓群。位于良璧村东北米处,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70米,封土高约4米,俗称“大官地”。为砖、石棺墓,属战国及秦汉墓群。出土文物有陶器,均为灰陶,也有刀币、古币、秦半两等。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破坏。(3)南大滩古墓群。位于良璧村西南米处,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70米,封土高约4米,有砖墓和石棺墓,出土文物有陶罐、陶鼎、陶灶具和军令牌等,多为灰陶,少数为红陶施釉。为汉代墓群,目前仍有部分古墓保存完好。(4)石兰东大滩古墓群。位于石兰村(原属良璧村,七十年代末分村)东50米,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封土高约5米。出土文物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属秦汉至宋代墓群。4、年良璧村民建房时出土一枚“良丞之封”篆字封泥。该封泥下方上圆,下方正方形边长2.85厘米,方唇高1厘米,圆柱高0.62厘米,直径2.7厘米,据专家考证为良丞官府所用泥封印。5、年兴化院遗址处出土硬质灰陶垒,属商周时期陶器。6、年良璧村北出土灰陶陶鼎,平底三足双耳,属汉早期陶鼎。7、年10月良璧村民在兴化院遗址北机耕时发现一古墓,后经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为汉代石棺墓,文物被盗,仅剩余一青铜缶和一陶罐。8、良璧古文化遗址为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建有治安卡口。(七)邹忌(约前年—前年)被封为“成侯”,其封地“下邳”就是今良璧。《中华邹氏宗谱》记载:“中华邹氏为圯上之邹。”古代北为上、南为下,该处“圯上”即“圯之北”。所有文献记载中的“圯上”特指“圯上纳履”故事发生地的“圯上”。而“圯上纳履”发生在良成县境内,即今岔河镇东桥头村和西桥头村之间的小沂水的“桥”上,且良璧村在桥头村之北,两地之间无其他村落;邳州辖区邹姓渊源超过千年的仅有良璧邹氏。因此“圯上之邹”指的就是岔河镇良璧村的邹氏,可以确定邹忌封地“下邳”指的就是良璧。(八)良璧村南约7公里桥北村有柏山。“柏山”方言发音为“埠山”,即《魏书·地理志》记载的“柏山”,柏山是良成县重要的地理标志之一。综合以上论述,良璧村是良成县所在地,是春秋、战国时期良侯国,良璧真实地名是“良邳”,其他用字都属于历史演变。五、地方志有关良璧的记载。咸丰版《邳州志》载:“梁王城北数十里为良璧,元时兴化院在焉。碑所称栋宇膠葛,楼观栉比,殆明以前一巨镇焉。旧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岁人常巨万,比年以来,户口彫攰,为狐兔所窟宅。”从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良璧曾经的辉煌与落寞,同时可以看出修志人并不知道良璧就是曾经的“下邳城”。六、根据历史记载可以确定如下事实(一)战国时期邹忌封地在良璧。(二)公元72年,汉明帝在良璧设立下邳国,册封下邳王刘衍;旧历二月底,汉明帝在良璧春耕。(三)公元72年旧历三月,汉明帝在良璧召见琅琊王刘京。(四)良璧是东汉、三国、西晋时期的下邳城,下邳国驻地在良璧。(五)公元年,曹操攻打吕布于良璧,掘城墙西北角,水淹良璧,活捉吕布。(六)刘备、关羽、张飞等汉末名将所守下邳即良成县,证明他们都在良璧生活过。(七)下邳太守孙坚官府在良成县,其家人在良成县生活,孙权出生地在良璧。(八)第一美男子“徐公”是良璧人。《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家在“下邳城”,城北“徐公”必然是下邳人,即是良璧人。(九)历史上第一个地方佛教建筑是良璧兴化寺笮融(?—年)丹杨(今安徽宣城)人,东汉末年任下邳国国相(郡太守)。初平四年(年),笮融花巨资在下邳城南修造浮屠寺(兴化寺),寺中有塔,上有金盘,下有重楼,塔为九层八角,每层皆有飞檐,每面镶有铜镜,塔顶亦有一面铜镜朝天,称为“九镜塔”。寺内所塑之黄金塑身佛像,也是我国文献上有关佛像铸造的最早记载。笮融在下邳所做的各项佛事,无意中成了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彪炳性的功业,笮融的这些活动使下邳在此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始终是我国佛教重镇之一。而据附近寺院介绍,其在古代皆受良璧兴化寺管理,因此良璧兴化寺就是东汉末年“下邳浮屠塔”所在寺院。年夏,良璧三组的村民在村南农田挖墓穴时挖出大量汉代陶片,疑似东汉末年兴化寺生活遗物。(十)“圯上纳履”发生地在岔河镇桥北村境内据笔者考证,秦末“圯上纳履”故事发生地在岔河镇桥北村国道公里处南约30米的牧猪河上。牧猪河即《水经注》记载的小沂水,因张良在此河道岸边放牧猪群后改称“牧猪河”,今岔河镇桥北村建有“张良纪念公园”。综上所述,隋朝之前的“良成(城)县”就是今邳州市岔河镇良璧村,良璧村也是东汉、三国、西晋时期下邳国(郡)驻地,是《水经注》记载的“下邳中城”;隋唐时期的“良城县”在“下邳大城”,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地理概念。参考文献:[1]《水经注》[2]《邳州志》《邳志补》[3]《唐书》[4]《后汉书》[5]《岔河镇志》[6]《魏书》[7]《太平寰宇记》作者/来源:大洲文苑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