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健康生活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2023/1/8 来源:不详

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重点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宣传传播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体现着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也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的记忆背影”。

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年,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随着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战略的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由小到大、从一个单项的工作发展成为一个行业的系统工作。年陇南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县(区)也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陇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分布广泛,项目众多,内涵丰富。国家划分的6个范围10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南都有,而且有些门类在甘肃和全国居于突出地位。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陇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伴随着陇南人民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作用下,经过长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下面

跟小陇一起看看

陇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国家级

文县傩舞—白马“池歌昼”

冉创昌摄

文县傩舞“池哥昼”,又称“鬼面子”,主要流传在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与天池等地,是白马藏族生活中一种古老独特、原始古朴的群体祭祀舞蹈,因表演时头戴面具,亦称白马面具舞。

“池哥昼”是陇南文县白马语的音译,“池哥”意为面具,“昼”为歌舞,这是至今还留存在白马人生活中的古老且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祭祀舞蹈。“池哥昼”一般由9个人表演,其中4人扮成山神,又叫“池哥”,传说是白马先祖达玛的4个儿子。两人扮成菩萨,又叫“池姆”。两人扮成夫妻,又叫“池玛”。还有一个10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又叫“池玛鄢板”。

池哥昼是山寨群体性活动,有固定的表演舞步和程式,各个寨子表演的角色、人数、面具、装扮、动作又不完全相同,一般由池哥、池姆组成,以舞蹈贯穿始终,表演服饰、道具、形式、舞姿有别于其他歌舞,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厚的娱乐色彩,是集舞、歌、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

武都高山戏

冉创昌摄

武都高山戏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种之一,是源于陇南市武都高寒山区鱼龙一带的民间社火,主要流传于武都区的鱼龙、隆兴等地。年10月定名为“高山戏”。年其名见报后被陆续载入《辞海册》《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等书籍中。

由于武都高山戏演出程式的绚丽多姿、曲牌唱腔的丰富多彩、服饰打扮的风格鲜明、舞台表演的独具特色而被赞誉为“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

高山戏的舞台演出程式一般分为:“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高山戏文化不仅仅是讲究“四功”“五法”的“演故事”文化,它还包括了以把式舞为其代表的“议事”“出灯”“过关”“圆庄”“上庙”“走印”“踩台”“灯官说灯”“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诸多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

西和“乞巧节”

乞巧文化是中国丰厚文化资源丛中的一朵奇葩,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是一种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

乞巧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时长七天八夜,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以及送巧七个固有程式,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省级

两当“号子”

两当“号子”主要流行在两当县南部的云屏、广金等地和北部的张家庄,太阳寺的部分地区。是在一种极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源生和发展起来的民间音乐艺术。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康县锣鼓草

锣鼓草又称打锣鼓草,是陇南康县的一种劳动歌舞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将互助合作的劳动方式与歌唱融为一体,以此消灭农田草荒的一种劳动习俗。

豆坪唢呐

豆坪唢呐,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甘肃省康县豆坪乡,是康县唢呐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康县木笼歌

康县《木笼歌》,亦名《花儿姐》,是起源于康县,广泛流传于陇南乃至甘肃全境的叙事长篇民歌。

康县毛山歌

康南毛山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毛山歌”即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山歌,是过去康县康南人民在严酷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环境中为缓解生存压力、排遣寂寞、交流感情而即兴演唱的山歌,其曲调和歌词都没有固定的模式。

宕昌羌傩舞

宕昌羌傩舞在宕昌县当地俗称“脑后吼”,是木家藏族男性舞蹈。整个舞蹈演出由15人组成,其中乐队5人、舞蹈演员10人。领舞者的属相必须和当年的属相相同。

陇南影子腔

陇南影子腔又称“灯调”“影子腔”,是流行于甘肃南部和中部的礼县、西和、康县、武山等十余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支脉发展演变为通渭影子腔等剧种。

陇南高山剧

陇南高山剧是以陇南市专业剧团为演出主体,将高山戏音乐发展性地运用于新创剧目,且剧本创作、表演、导演手法和灯光舞美等都具有当代戏曲共性的一种地方戏曲。

玉垒花灯戏

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陇南市文县玉垒乡和碧口镇,是由当地的一种社火小戏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因为花灯戏在正月十五开始演出,戏台前后挂满各种彩灯,演出时彩灯歌舞交相辉映,“花灯戏”由此得名。

三仓灯戏

“三仓灯戏”又名“三仓花灯戏”,其名与“迎灯”的习俗和戏台前所挂的两个大花灯颇有关联。三仓灯戏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开始准备到正月十六结束,历时天。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池小曲

河池小曲,又叫社火曲。是古老的徽县民间歌曲种类之一,并在徽县民歌中占据极大的比重。其内容丰富,曲目较多,词曲较定型化,多有完整的演唱文学脚本,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在全县范围内乃至徽成盆地之两当、成县等地广泛流传。

礼县春官歌演唱

礼县春官歌是以礼县龙林乡川坝河谷地区为流传中心,广泛分布于礼县下四区的一种非常原始的说唱艺术。年,礼县春官歌演唱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和春官歌演唱

西和春官歌演唱主要分布于西和县石峡镇境内,以坛土村最为著名。年9月,西和春官歌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武都木雕

武都木雕作品承袭明清木雕技艺:风格古雅、结构优美、题材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竹篮寨泥塑

竹篮寨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抛沙镇强坝行政村,当地人手工制作泥塑作品这一传统手艺大约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竹篮寨泥塑大约可分为三大类四十多个品种,玩具类作品分为泥货和窖货,即烧制和未经烧制的泥塑作品。

礼县井盐制作

井盐制作作为一项礼县盐官地区独特的、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礼县井盐制作技艺于年6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康县造纸术

在康县北部寺台、大堡河一带,至今还延续和流传着传统的手工技艺造纸术,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为世人称道。康县造纸术于年6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角弓咂杆酒酿造

咂杆酒,陇南人称为“罐罐酒”。角弓咂杆酒其酒色美味醇,具有滋阴壮阳、健胃消食、疏通经络等功效,是角弓镇陈家坝、垢林坪、甘谷墩等村广为流传的一种酿酒制作技艺。武都角弓咂杆酒制作技艺于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武都栗玉砚制作

栗玉砚得名于栗玉石,该石纹理清晰,坚硬如玉,色泽更温润,为制砚之上品。年武都栗玉砚制作技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市级

民间文学(I)

文县“天池”的传说

文县“石鸡”的传说

文县白马人的传说

文县“肖家女子”的传说

西和火化白雀寺的传说

西和九眼泉的传说

礼县香山宝卷

礼县民间谚语

礼县民间歌谣

两当张果老的传说

坪牙松赞干布迎亲记

宕昌凤凰山神的传说

玉垒关阴平桥的传说

传统音乐(II)

武都大筒子演奏

武都唢呐演奏

哈达铺花儿

宕昌三弦弹唱

说唱“老虎赶沸牛”

梅园叶笛

康县口弦子

仇池山歌

文县白马人歌曲

洋汤号子

文县釆花调

礼县长鼓

礼县社火调

徽县山歌

传统舞蹈(III)

中寨龙舞

文县傩舞十二相

文县羊皮鼓舞

文县白马人舞蹈

文县甘昼舞

梅园神舞

康县霸王鞭

康南花鼓

西和龙舞

坪牙藏俗舞

坪牙傩舞

武都祀公舞

礼县跑花杆

文县麻够池

武都大身子舞

成县索池羊皮扇鼓

传统戏剧(IV)

红川木偶戏

寺台木偶戏

西和木偶戏

西和皮影戏

马山皮影戏

曲艺(V)

阶州唱书

康县唱书

康县土琵琶弹唱

文县土琵琶弹唱

碧口评书

阴平小曲

礼县西犬丘坛祭词曲

成县民间小曲

洛河小调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VI)

礼县高台社火

西和高台社火

西和鞭杆

北泉高台

官堆社火

宕昌社火

河池夜社火

两当高跷

康县和尚挑担棋艺

康县五虎群羊棍

传统美术(VII)

文县白马人傩舞面具雕刻彩绘

文县白马人民间美术

文县白马人刺绣

文县白马人的服饰

文县白马人木刻

康县山神像绘制

康县氐族家谱绘制

康县雕漆

康县刺绣

西和刺绣

仇池石雕

西和剪纸

宕昌刺绣

宕昌转灯

宕昌剪纸

红川农民画

成州面塑

成州栗玉砚

礼县剪纸

礼县根雕书法

宽川木雕

黄坪泥塑

武都剪纸

阶州石雕

武都传统古建彩绘

徽县栗亭砚

徽县剪纸

徽县仿景泰蓝贴画

徽县刺绣

传统技艺(VIII)

文县咂竿酒酿造

文县蜂汤酒酿造

文县三眼铳制作

文县沙嘎帽制作

文县腊肉腌制

文县豆花面制作

康县“二脑壳”酒酿造

碾坝黄酒酿造

康县珍珍饭制作

康北三层楼面茶制作

康北手工挂面制作

康南“气死狼”房屋修造技艺

康县核桃榨油术

康县蓑衣、斗笠制作

康县猴儿上树玩具制作

康南鼎锅挂钩制作

康县莽筒制作

雍坝铸铮技艺

宕昌罐罐酒酿造

宕昌“二脑壳”烧酒酿造

宕昌旋活

宕昌木轮车制作

隆兴罐罐茶

武都洋芋搅团

窑坡瓦当脊兽烧制

礼县核桃糖制作

宽川麻鞋制作技艺

礼县鮭水大黄炮制

两当陶瓷烧制

两当制“香”技艺

两当竹编技艺

西和杠子面制作

西和锅盔制作

西和麻纸制作

西和皮影制作

大桥松香制作

徽县徽酒酿造

泥阳香醋酿造

徽县瓦当烧制

徽县酒柿子制作

大河店炉齿面制作

麻沿河麻制品

水阳草编

成县根雕盆景制作

沙坝烧造技艺

成县香陈醋酿造

红川酒酿造

成县九碗三行流水席

成县油茶麻花

武都水磨坊营造技艺

武都高山戏舞台服饰制作技艺

武都古建营造技艺

宕昌羌陶制作技艺

徽县对襟袄缝制、盘扣

礼县麦秆画制作工艺

文县绿茶制作技艺

文县柿饼制作技艺

西和木偶制作

康南手工制茶

武都蜂糖酒

武都、文县民间织布技艺(土布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IX)

礼县张氏中草药煎服法

武都张氏三脉疗法

礼县水泛丸制作工艺

礼县左氏中药炮制工艺

民俗(X)

文县祈雨

文县白马人婚礼

文县白马人饮食

哈南“夜春官”

文县白马人烤街火长节

成县泰山庙庙会

成县鸡峰山庙会

宕昌挎拳

南阳媒话

泥阳洋灯

徽县民间婚俗——插戴

康县祭祀礼仪

康县“女婚男嫁”婚俗

康县“女婚男嫁”婚俗总管说礼

礼县盼初月

礼县点高山

礼县伏羲太极九宫八卦祭坛

礼县祭孔

礼县抢快

南峪历史花灯大愿

礼县迎喜神

礼县方言

西和穰病习俗

西和丧葬习俗

西和“圆庄”习俗

(整理/马丽红资料来源:《陇南非遗》、陇南文旅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监制:蔡向德责编:马智泉

编辑:赵凌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