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名片带您畅游陇原新图景
2023/2/15 来源:不详北京看皮炎好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96744.html
从陇东大地到河西走廊,一个个故事、一张张“名片”正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因人而兴、因人而美、因人而富的动人故事。
特色鲜明职业教育,打造“技能甘肃”教育名片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秀的产业工人,这离不开丰沃的土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甘肃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区域结构布局,打造兰州新区职教园区,陇中、河西走廊、陇东南集群“一园三群”发展模式,启动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培育工程,培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单位、职教集团,一批高校获批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10个县被认定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持续深化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形成了职业教育区域化、区域职业教育产业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新格局。
甘肃省还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组建了两所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的职教体系初步形成。甘肃在全国率先实施省级“双高计划”“优质中职”项目,一批高职、中职学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示范校建设序列。通过“一县一校一中心”“职业院校+培训基地+线上平台”等方式,统筹构建“培养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职教扶贫模式,助推形成职业教育、职技培训和促进就业创业一体化工作格局,使职业院校毕业生、社会受培人员在各行各业一线岗位发挥更大更好作用。
坚持走寒旱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打造“甘味”特色产业名片
农民要想富,发展产业是关键。
甘肃省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着力构建以“牛羊菜果薯药”为主导、区域优势农产品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先后制定出台《甘肃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关于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通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印发《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和18个《分产业篇方案》,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体系”的“五个一”推进机制。
围绕做好“调结构、优布局、强主体、兴科技、育品牌”五篇文章,深入实施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的龙头企业引培提升行动,着力引进大型头部企业,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全省龙头企业家,总产值亿元。实施合作社规范提升专项行动,总数已超过9万家,构建起产业链上分工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接机制,使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已创建7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持续打造蔬菜、中药材2个千亿级和牛、羊、猪、果、薯、奶6个五百亿级产业及10个百亿级产业大县,形成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全省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种养规模迅速扩大,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4%,比年提高7个百分点。全省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亿元,比年增长45%。
奏响丝路高歌打造“如意”甘肃文化名片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等文艺工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文艺创作,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研究确定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发展“1+3+9+15+12”规划体系,编制《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专项规划、子规划、部门规划40部,出台《关于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甘肃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设立甘肃省文艺创作扶助工程,开展甘肃文艺重点创作项目计划,推出甘肃省文艺人才扶持计划,评选推介新文艺群体领军人才……
一系列扶持政策、奖励措施,激发国有文化企业、国有文艺院团重视内容生产和人才培养,着力改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条件,努力创造文艺精品创作的良好环境。同时,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相关部门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推进重点主题创作的开展,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活力迸发。
如今,甘肃文艺届正努力推动文艺创作再攀高峰,构筑文艺人才高峰,源源不断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甘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陇剧《司文郎》、秦腔《潞安州》双双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剧目,新创杂技节目《生命礼赞》成功入选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作品。9月,喜迎国庆·甘肃文旅携手深圳——“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宣传大片引爆鹏城,话剧《八步沙》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以凉州为始点,聚焦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地理、人物,讲述了历史长廊中的河西地区凉州百姓面对生死存亡的困境,展现出的反抗、斗争、觉醒,以及挑战旧制度、勇于革新的大无畏气概,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国最伟大的走廊》讲述着丝绸之路的千年往事,迸发着如意甘肃的瑰丽奇崛,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蔡文姬》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儿童剧《大豆谣》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陇原文化,璀璨夺目,硕果累累,举不胜举。
只此青绿,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新名片
近年来,甘肃省深刻吸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教训,动真碰硬抓整治,举一反三建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注重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有效促进了责任落实和观念转变。年以来,中央对我省开展了两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62项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交办的件信访问题已全部办结。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51项问题已完成整改48项,交办的件信访问题已办结件,阶段性办结7件,办结率达到99.9%。
甘肃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厚植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切实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近年来,甘肃省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治,明确停止一切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针对督察反馈的康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瘦身”问题,陇南市组织对康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评估论证,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对保护区重新进行了划定。调整后的保护区总面积.4公顷,是调整前的1.82倍,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25座,在武威市、张掖市实施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33个,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治理面积.4公顷。督察反馈指出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问题后,对全州12家金矿采选企业进行全面核查,委托国家科研院所就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会诊把脉,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全面科学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方案、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加甘滩金矿完成覆土绿化面积3.88万平方米,铺设生态草毯3.49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渣场周边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环境隐患;格萨尔金矿完成矿区恢复治理面积91.3公顷,完成11个采坑的恢复治理,昔日破坏的草原复绿“重生”。
如今,新成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5%。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如今的祁连山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保护修复力度的不断加大,促进了生态环境持续扩容,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在如今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从雪山冰川到潺潺泉水,从苍翠林海到鸟兽灵动,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逐年提高,超过只的岩羊种群、超过只的白唇鹿种群频频被发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巍峨连绵的祁连山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交通“织网”赋能民生福祉,织就乡村振兴名片
近年来,甘肃交通积极探索农村公路“路衍经济”发展路径,让“交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天水市秦州区的苹果产业乘着“四好农村路”的快车,驶向了全国各地;张掖市临泽县因路布局“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基地,推进交旅融合,擦亮了“七彩丹霞画里临泽彩虹之旅”品牌;陇南市康县依托“美丽农村路”高标准打造生态旅游文化风情线,将沿途花桥村、何家庄、朱家沟等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形成了“景中建路,路中布景”的凸显效应;以普银公路建设为依托,持续助力定西市临洮县后地湾村乡村振兴,创建“后地湾·爱上山”乡村旅游品牌,集乡村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赛事研学等于一体的交旅融合项目正在蓬勃发展。
十年来,甘肃交通投资持续加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4.8%,年全省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比年增长%。
十年间,累计建成高速(一级)公路公里,新增30个县通高速公路,全省通高速的县区达到71个;高速(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从年底的公里,达到了年底的公里,增长了.2%。年底,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全部通了高速公路。
十年间,累计建成综合客运枢纽5个、综合货运枢纽2个、地市级客运站16个、县级客运站51个、乡镇汽车站(运输服务站)个、建制村停靠站点个。金昌、张掖、夏河、成县、张掖丹霞通用机场5个机场相继建成通航,全省民航机场达到9个、通用机场1个,民航市州覆盖率、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分别达到79%、63%。
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赋能乡村振兴,带动沿线人流、物资、资金流、信息流,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