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夯实脱贫基础

2022/10/6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候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213/4579189.html

补齐短板,夯实脱贫基础

——两当脱贫攻坚报告之二

初秋时节,走进两当县,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每村每户,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民居整齐排列,一个个文化广场功能完善……一道道靓丽的新农村景观映入眼帘。

“这样的场景放到3年前,想都不敢想。交通改善了,村里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两当县站儿巷镇管江村村支书赵志宏提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感慨万千。

“根本想象不到,我们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通过几年的发展一下变成了美丽乡村。”

管江之变,是两当县补齐发展短板的一个样本,也是陇南贫困乡村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两当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政策,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坚持把补齐发展短板作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不断创新工作思维,整合资源,推进发展成果共享,脱贫攻坚基础不断夯实,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群众出行更便捷”

补齐交通短板,打破发展瓶颈,有效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后顾之忧——

“现在坐在家门口就有人上门收购土特产,根本不用肩扛背驮地往山外运,一点都不愁卖。”管江村村民卢小军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满是笑容。

这一句“不愁卖”,让我们在感受到卢小军心中无以言表的喜悦的同时,也说明了乡村道路短板正逐步被补齐。

管江村位于站儿巷镇南部,前些年由于道路不畅,群众出行十分不便,也正是因为交通的不便,管江村成了两当县最边远最贫困的村子。

“以前到镇上最快也要3个多小时,有时一下大雨河水上涨,根本出不去。”回忆起以前,卢小军看着穿村而过的河流连连摇头。

的确,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交通短板是一道艰难的坎,而交通作为农村经济运行的“血脉”,是保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生命线,要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交通“血脉”就必须得畅通。

立足于此,两当县着眼长远,聚焦薄弱环节,整合资金,利用国开行贷款,集中开展建制村道路硬化、连户路硬化、群众院落硬化等工作,有效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后顾之忧,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成就有目共睹: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农村公路.9公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通组道路硬化率达到85%。

“现在村里的路硬化了,尤其是通往镇上的大桥修通了,骑摩托车到镇上只需要十几分钟。”卢小军说。

两当乡村道路短板逐渐补齐,徽两高速公路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放眼望去,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上到处都是一派火热的施工景象。

事实上,回望过去的几年,在“真金白银”投入下,陇南交通建设步伐稳健,在这片大山深处的土地上,留下了一路或深、或浅的印记——武罐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兰渝铁路全线通车运营,陇南成县机场建成通航,渭武高速、徽两高速、武九高速开工建设……

如今,随着陇南“铁公机”立体交通格局逐渐形成,路网密集了,出行便捷了,陇南也变“小”了,这是多万陇南人民最直观的感受。

“真正有了获得感”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幸福感不断增强,获得感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过上幸福生活。

对于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的曹进学一家来说,最大的“获得感”就是家里通自来水了。

“原来都是挑水吃,如果遇上下雨天,挑水很不方便,现在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既方便又卫生。”望着自家院里的自来水,曹进学一脸的满足。

近年来,两当县围绕脱贫硬件指标,以项目整合资金,将领导、帮扶力量向特困片区倾斜,扎实开展整村整乡整片区推进,集中开展有安全饮水、有安全住房、通动力电、通宽带网络等工作,特困片区合力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以前,干完农活,吃完晚饭,村里人不是待在家里看电视,就是串东家走西家拉家常,现在有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村民们读书、看报、跳舞、健身,业余生活丰富多了。”曹进学告诉记者。

的确如此,两当在脱贫摘帽攻坚战中,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水平,群众文化“获得感”得到明显提升。

截至目前,两当县已经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全覆盖,还圆满筹办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广泛开展太极拳、广场舞等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这些年,村里实施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村民都看在眼里,大家的‘精气神’明显足起来了。”曹进学看着村里焕然一新的面貌,笑着说道。

除此之外,在推进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过程中,两当县严格落实中央、省、市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因贫辍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回顾过往,这些年,陇南持续推进、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实事,直接增强了陇南人的幸福感,提升了陇南人的获得感。

“孩子上学不愁了”“看病方便了”“山旮旯也能看上电影了”……这一句句简单的话语中透露出的喜悦,正是陇南人民获得感逐步提升的最好诠释。

“鼓足干劲再出发”

补齐“精神短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既鼓“腰包”又富“脑袋”——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政策再好,也要自己肯干。”今年已经67岁的李维义,每天都要到自己的苗木地里去瞧瞧,亲自除草管护。

“今年5月份村里分红的时候,我们家分了4.65万元,这里面有锄草的务工费、地租资金、扶贫股、资金入股分红,是全村分得最多的。”李维义笑着说,“在好政策的支持下,靠着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家里也有了存款,别看我年龄大了,我还要再好好干几年。”

像李维义这样的事例,在两当还有很多。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过程中,两当始终坚持补齐“精神短板”,帮助群众谋思路、找门路、挖穷根,树立示范效应,让贫困群众看到出路、看到希望,让贫困群众提振信心、迸发热情,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鼓足干劲。

不扶懒汉,不扶不孝,为倒逼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克服“等靠要”思想,从骨子里挖除“病根”,两当还在“扶志”“扶技”上大做文章。

通过“扶志”,消除思想上的贫困。建立精神脱贫推进机制,常态化开展感恩教育和脱贫光荣自尊教育,通过农村文明创建和“身边的好人”“最美家风”评选,表彰奖励以“苦干实干、勤劳致富”为主要标准的模范家庭,形成脱贫光荣鲜明导向,树立脱贫先进典型。

通过“扶技”,消除能力上的贫困。依托“雨露计划”和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群众学习技术、提升能力,完成贫困人口劳动力培训人次,实现有需求贫困人口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

“不能事事都靠政府,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干。”“幸福生活都是靠自己干出来的。”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两当贫困群众的心声。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两当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证明了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而多万陇南人还正在一如既往地进行着这场生动实践。

全力攻坚,再接再厉。当前,对陇南而言,脱贫攻坚这条路虽然漫长,但陇南态度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

放眼未来,碧波荡漾、青山朗润,生活殷实、向上向善,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美好陇南令人期待!(王芳)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