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司马迁简介
2024/6/1 来源:不详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成县南)人。他约出生于公元前年,卒于汉武帝末年,具体时间不详。司马迁是我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历史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公元前99年的一天,汉宫中的气氛沉闷、压抑。汉武帝正在大发雷霆,文武百官一个个都敛气屏声,不敢抬头。原来,汉武帝打败匈奴后,汉朝曾与匈奴友好相处了一段时间。可后来匈奴突然扣留了汉使苏武,汉武帝就派大将军李广利和李陵分两路征讨匈奴。最初汉军打了一些小胜仗,武帝很得意,只道此次可以狠狠教训匈奴一番,扬扬大汉国威。当听说李陵包围了一大批匈奴,马上就要大获全胜时,汉武帝甚至将庆功会都准备好了。可突然间传来了坏消息,李陵中了匈奴八万人的埋伏,五千步兵全军覆没。汉武帝十分扫兴,但他毕竟知道胜败是兵家常事,也怪李陵不得。想必李陵也已以身殉国了,汉武帝还召来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好好安慰了一番。可是不久,边关又传来了消息,说是李陵并未战死而是投降匈奴了。
这下可把武帝气坏了,不由分说就把李陵的家属统统下了大狱。武帝发完火,就问大臣们该给李陵定什么罪,怎样处置他的家属。不少人明明知道李陵对国家,武帝一向是忠心耿耿,决非贪生怕死之辈,他投降匈奴定是无可奈何并必有打算,但是此时此刻谁还敢向武帝直言呢?于是满朝文武纷纷遣责李陵,大骂他是叛贼。唯有太史令司马迁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平时与李陵一向不和,两人来往很少。可司马迁清楚李陵的为人,决不像那些大臣所骂的那样。他认为自己身为史官,为人做事也应有写史的精神,那就是客观和公正,不能为了迎合,讨好谁,就弄虚作假。至于向皇上直言的后果如何,他就顾不上了。于是,司马迁上前一步,对汉武帝说:陛下,李陵兵败,固然有错,但他以五千人抗敌八万,并杀敌一万余人,也足以向天下人交待了。他战败被俘,未必就是投降。我料想李陵不是忘恩负义、贪生怕死的那种人。他定会寻找机会,将功赎罪,再报效国家。现在万万不可治他家属的罪,不然李陵不降也降了。汉武帝见司马迁敢于提出不同看法,心中已有几分不快,再一转念,认为司马迁替李陵辩解是为了贬低大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又是自己贵妃的哥哥。这不明明是对自己不满吗!武帝勃然大怒:你如何知道李陵是暗打主意假投降?依你所言岂不是人人可以投降了吗?这分明是为罪臣开脱,反对朝廷,给我拿下!就这样,司马迁被关进了监狱。
负责审讯他的廷尉杜周,是个只知看皇上脸色办事的小人。他明知司马迁冤枉,但仍给他定了个欺骗君王的罪名,判处了宫刑。这是当时最残酷的刑法。按照汉朝的法令,罪犯可花钱赎罪。但司马迁是个清白的史官,家中贫寒,无钱赎罪,只好等着受刑。公元前98年,又有消息说李陵正在帮匈奴练兵。武帝也不核实,就把李陵一家人都杀了。李陵听说后,大哭一场,从此就留在匈奴,再不想回国了。司马迁也受此连累,被提前送进了“蚕室”。蚕室是施宫刑的特别监狱,终年生着火,像养蚕一样,因为受宫刑的人特别怕风。司马迁受刑后,悲愤欲绝。身体上的痛苦好忍,可精神上受的创伤使他痛不欲生。在封建社会中,那些知识分子都奉行“士可杀不可辱”的人生原则,司马迁也不例外。受了这样的奇耻大辱,他只求速死,因而受刑后终日一言不发,粒米不进、滴水不沾。
过了几天,司马迁渐渐改变了态度,不想寻死了。他记起父亲司马谈临终时,曾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把上至炎帝,下至本朝的三千年历史写出来。这是这个史官世家几代人的宿愿。父亲常对他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今事业未成,怎能因受辱而一死了之呢?于是,司马迁以历史上一些与自己境遇相似的名家激励自己,如西伯被囚而演《周易》,屈原被逐而著《离骚》……司马迁一直佩服这些伟大的作者,佩服他们那受辱不羞,发愤著书的精神。现在他决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力写出足以流传后世的史书。从此,司马迁足不出户,呕心沥血,历经十四个春秋,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实、完整的通史《史记》。《史记》共有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间的三千年历史。
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作者既爱憎分明,又尊重历史,做到了“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从而为历代史学家所称道。《史记》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大多是鲜明生动,以至大文豪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还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体裁,成为后代史学家修史的范例。我国历代二十四史,均采用了《史记》的体裁。司马迁写完《史记》后,说像吐完了丝的春蚕,不久就与世长辞了。但正如他的愿望一样,司马迁在《史记》中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