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与现场第九回硖子梁下石门开怀念与
2023/6/23 来源:不详陇南山地,山岳磅礴,河流纵横,道路依着山谷河流走向,顺势次第铺陈开来,宛如千年虬枝,而那为数不多的数条陇蜀古道,几乎承载了全部的存亡兴替与悲欢离合。
广义的阴平道北起宕昌麻子川岭,西北—东南走向,一路蜿蜒穿行陇南腹地直至伸入川蜀大地。
如果从地理角度来看,阴平道就是宕昌岷江、白龙江、白水江不断汇聚最终一起奔流汇入嘉陵江的路径和方向,也是由黄河右岸一级支流洮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的主要路线。
因为这个地理因素,它存在的历史不太可能过于短暂,商震先生认为阴平道的开通者应该是数千年前的氐羌先民。
或因战争,或因自然灾害,氐羌先民最早开凿的这条通道本质上却将西北与西南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民族迁徙之路、经济往来之路、文化传播之路,也是政治与战争之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商震先生才有了创作《古道阴平》的冲动,我也才有了陪伴他沿着千年古道叩问历史的人生机缘。
即便是千年古道,也有很多无法通行的时候,特别是武都险崖坝栈道那一段,没有人能保证时刻完好。
武都险崖坝此段栈道如有毁损,从白龙江流域如何穿行至白水江流域?
现在没有人会去想这个问题,事实上入川的公路、高速、铁路全部通行之后,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如果还有人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他一定活在历史的烟尘里,而不是繁华似锦的现在。
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我活在历史当中,我就是这样一个脑子有点发热甚至有点毛病经常莫名其妙思索无聊问题的人。
瞎琢磨公元年曹魏灭蜀之战战役发展过程时,发现一个摆在姜维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是武都险崖坝栈道断了,断了可以重建,在合适的地理环境使用重兵阻击追击而来的邓艾大军就能赢得抢修的足够时间。
问题是姜维可能连险崖坝看也看不到,因为曹魏中路诸葛绪三万大军由武街(今西和南、成县西一带)南下,会很轻易地切断姜维率军入川的阴平道。
要搞定诸葛绪的三万大军,还要阻击邓艾所部,这对于刚刚经历沓中之战(爆发于宕昌南河镇——宕昌城关一线)、川口之战(爆发于宕昌两河口)的姜维败军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着头皮干,只能说自投罗网,那是愚蠢的蛮干。
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我军屡试不爽卓有成效的一个指挥思想是“跳出外线作战”,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跳出包围圈寻机再战。
公元年刚刚从川口(宕昌两河口)成功突围的姜维就面临做出跳出外线作战的选择,如果不在两河口跳出来,那只能向武都方向的诸葛绪军团硬撞。
作为统帅级的战将,姜维没那么傻。
姜维之所以还有这个选择,我认为是他数年前摆下的棋子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公元年费祎遇刺身亡,姜维统摄蜀汉三军,北伐自此开挂,当年姜维组织数万大军出石营猛攻曹魏南安郡,后因粮草不济撤军。
与曹魏诸将苦苦缠斗好几年,一直干到年姜维觉得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需要调整思路。
要调整思路,还需要将其转变为国家方略,于是姜维给刘禅打报告,他的奏折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首先,汉中战区要将“实兵诸围”的长城式防御思想调整为“敛兵聚谷”的防御方针,诱敌深入关门打狗,坚决打防守反击“以获大利”。
其次,将北伐主攻方向调整到曹魏陇西郡西部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定西市西部的岷县、临洮和临夏市这个区域,与此配套的是“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可以肯定地说,姜维新建的这七个军事围守都应在武都、阴平二郡范围之内,其目的就是北伐时配合进攻,撤退时配合防御,这是新建七围的终极意义。
其余六围暂不讨论,我们只说这姜维新建的石门围它在哪里?
石门这个地名实在太过于普通,仅在陇南和甘南两市州我就能罗列出不下十个大大小小的石门。
史籍不屑于记载如此无关宏旨的小地方,所以只能猜测,以下是我的推论。
没有一场战争离得开道路,即便现代战争,各种炸弹、导弹炸完了还得依靠步兵抵达占领,三国姜维北伐更是如此。
其实,无论诸葛亮还是姜维,发动北伐依托的道路非常有限,就是武都郡、阴平郡境内的三条道路,自东向西依次是故道(嘉陵道)、祁山道和阴平道。
三国乱世,几乎无一日不战,从军事角度分析,姜维新建的七围必与此三条道路有关,而年姜维将北伐主攻方向调整到曹魏陇西郡西部地区后,估计这七围中的一半与阴平道有关。
石门可能就在阴平道上或位于与之有关的位置,地名虽有变迁,但类似石门这种极具表象意义的地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没有更好的名字可以代替,所以石门也许一直沿用至今。
十五年前我开始顺着阴平道寻找三国时代属于姜维的石门,发现有两处存在可能性,一个是武都的石门,一个是舟曲的石门。
武都的石门就在阴平道上,在白龙江北,舟曲的石门在江南硖子梁下大川镇的石门峪口。
武都的石门稀松平常,还真没有石门状的地理山势,而舟曲的石门两侧绝壁不会低于百米,且有八十多个栈道孔存留,还有宋代摩崖石刻一幅,不仅石门鬼斧神工自然天成,人文特征也十分显著。
舟曲县大川镇石门峪口
舟曲官方说他们的石门三国时期就已经通行,没有直接证据,只说武坪大峪一带是三国沓中故地,石门是姜维大军通往蜀地的必经之地。
我是宕昌人,最初对于舟曲官方的这个观点几乎达到了不屑一顾,不值反驳的地步,不屑是有道理的。
姜维用于北伐的野战军团大约有五万人马,仅凭武坪、大峪那点土地养活得了吗?即便把今天舟曲全县的土地都用于保障五万大军的粮草,我觉得都很艰难,因为这至少需要15万亩—18万亩的可耕地。
三国时期曹魏治下最富饶的传统农耕区最好的产量也就亩产斤左右的水平,还得是水浇地。
宕昌北部地区相对富饶的哈达铺、理川片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亩产也就是二三百斤而已,可以设想舟曲武坪、大峪在三国时期的亩产又能高到哪里去?
显然武坪、大峪不大可能是三国沓中故地,但石门确实是石门,这个无法改变。
后来十几年随着自己的“研究”不断深入,渐渐觉得自己最初的不屑的确是大意和孟浪了。
如果如我在拙文《三国沓中之战及姜维退军路线辨析》(近十万字,有兴趣的可以飞砖指正)中“考证”的结果那样,三国沓中就是指今日宕昌岷江流域,且核心区就在宕昌南河镇,那么以舟曲石门为核心筑建军事围守,且在武坪、大峪留军五千左右屯田,就不失为沓中的坚强后盾。
进,急行军两日可以支援沓中,再一日便可杀入曹魏陇西郡西部。
退,既可以在川口(今宕昌两河口)接应回撤大军,还可以在阴平道遇阻不能通行时保证大军经石门从容后撤。
所谓统帅,不能只想着进攻,更多的时候要考虑身后的退路。
姜维自投降蜀汉直至国灭身死,他在今日陇南、甘南、定西、天水、汉中诸地指挥作战三十五年,无论战场广度还是作战时间的长度,至今没有一位将领能够超过这个记录。
姜维熟知陇南地形,他深知除了控制阴平道之外,还必须要控制经石门翻越硖子梁、插岗梁转进博峪河谷,最后抵达白水江流域,再顺流而下过阴平桥头入川的这条绝险之路。
为何必须如此,前文已述,没有人能够保证阴平道绝对畅通。
如此说来,这舟曲石门便是不可忽视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要隘,在此建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围守那是非常符合战争需要的结果。
这条路线与阴平道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只要过了石门直至阴平(今文县)基本上不用再走栈道,不存在栈道毁坏无法通行的问题。
但是与阴平道相比,这条路线要翻山越岭,不是一般的山岭,是岷山山系中险峻程度远远高于摩天岭的硖子梁和插岗梁。
走过不下十次硖子梁,几乎春夏秋冬都去过,虽然路途不易,但那么美好的景色不分享一下似乎也不厚道。
硖子梁北麓
硖子梁北麓梁顶公路
硖子梁南麓半山处远望插岗梁
位于硖子梁与插岗梁怀抱中的舟曲县武坪乡
我们如果仅仅只是旅游,无疑这是一条江山如画的自驾游路线,但如果是行军打仗,这无疑又是一条充满无限风险与挑战的极限行军路线,因为无论硖子梁还是插岗梁,想要翻越,必须要迈过海拔米左右的垭口。
大约就在去年这个时候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我陪同商震先生、毛树林先生抵达舟曲石门。
雨天路滑我们无法下到石门峪口的河谷,仅仅只在石门上方的公路上观察了十几分钟,尽管凄风冷雨,但站在石门上方向下凝望,我们似乎看到了通过石门渐渐远去的无数背影。
他们都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叫历史,我们也有共同的方向,我们的方向叫《古道阴平》。
《古道阴平》购书链接
当当
京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