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偶像秦穆公,死后让人才陪葬,这是为什
2023/9/17 来源:不详说起秦穆公,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就会觉得他是一位有理想有志气,注重人才的人。他心中还有一个梦想,称霸中原,为了实现心中理想,他就像猎头一样寻找各国有能力的人才,那个年代,都说寒门难出贵子,秦穆公不信,一旦有才能的人的简历被他看见,他就不管对方贵贱,想方设法挖到秦国来,他亲自面试通过后,就会重用这个人。为了人才,他无所不用其极,秦国在他的带领下走向强盛。为此,他成了很多后世人的偶像。但作为偶像的秦穆公,却有着另一面,死后让人才陪葬,这是为什么呢?
秦穆公1.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人生瑕疵让“三良”殉葬
提起秦穆公,90%的人会问,他和秦始皇什么关系?
秦穆公,名任好,秦始皇是秦穆公的十九世孙,也就说,秦穆公是秦始皇的祖宗,两个人虽相差了四百多岁,但他们两位赢姓人士有着相同的梦想,称霸中原。秦穆公对秦始皇也影响深远,他打下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那秦穆公为秦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秦穆公在位的时候,扶持过晋文公重耳继位,晋国从此和秦国成为了好朋友,相互扶持,只是秦穆公也没想到,自己还没坐上霸主宝座呢,自己扶持的人晋文公坐上了,毕竟晋文公时期,秦晋交好,也不好争什么。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想完成自己心中称霸天下的伟业,攻打晋国,秦晋从此从朋友变成了敌人,奈何晋国国力太强,打了几次没打赢。
于是秦穆公决定向西发展,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为秦国开辟了上千里土地,让秦穆公在西戎成功称霸,为以后秦国东进中原稳定了大后方。
秦穆公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就呢?众所周知,要想国家强大,最重要的是人才。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们都认为寒门难出贵子,寻找人才首先要考虑本国贵族,对于那些没有任何身份的贫民是不会考虑的。秦穆公打破了这个规则。他无论贵贱大胆任用不是自己国家的人。这为以后秦国强盛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秦穆公统治的三十九年里,他得到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才,这些人才也振兴了秦国,秦穆公也给百姓留下了积极健康的好印象,很多人都把他当成心目中的偶像。
百里奚就连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都对秦穆公挖人的做法称赞有加,说他:“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意思就是,秦国虽然非常小,地理位置也很偏僻,但做事公正,他用五张羊皮换来了贤臣百里奚,给了他大夫的职位,和他谈论了三天,就把国家大事全权交给他。这样的人,让他做一个大王都不为过,让他做一个诸侯霸主,实在是委屈了他。
只是秦穆公并没有把自己的偶像形象保持到最后。在他死后,居然让三位有才能的大臣奄息、仲行、针虎为他殉葬,史称“三良殉秦”。
三良殉葬这件事在秦国百姓心目中就像是你粉了一位偶像,在你心中自己的偶像肯定是完美的,但有一天突然偶像被爆出吸毒,那你是不是非常痛心,气急败坏的立马会脱粉,心想,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啊,当初我瞎了眼才会喜欢上你,或许你还会成为他的黑粉,在他的微博评论区批评他几句。
秦国百姓对于秦穆公也是这样,对于“三良”殉葬非常痛心,对秦穆公也有很多人脱粉,并成为了他的黑粉,提起他会深恶痛觉地说他残害良人。秦国百姓为此还做了一首叫《黄鸟》的诗纷纷发表在了自己的朋友圈以表痛心,里面有一句:“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秦穆公啊,你让谁殉葬,都不能让“三良”殉葬啊。
那么“三良”和秦穆公有什么恩怨才会被殉葬的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2.秦国的殉葬制度
要说秦穆公用“三良”殉葬,得从秦国的殉葬制度说起。
殉葬制度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一点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商朝这种殉葬制度到达了顶峰。一直到春秋时期,殉葬制度依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只不过人殉的数量有严格要求,殉葬者数量也会根据死者的身份来定。
《墨子·节葬》中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意思是说,君主殉葬,多的时候上百个人,少的几十个.将军大夫殉葬,多的几十人,少的几个人。
那陪葬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一般来说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不会让太多本国的人殉葬,毕竟一个国家王公贵族太多了,在古代医学不发达,人口的死亡率很高,死一个贵族几个人陪葬。陪着陪着人口就没了,到时候谁来种地,谁来打仗?所以,殉葬者多是战争中被抓的俘虏、奴隶以及少数死者身边亲近的人,比如宠妾,内侍,护卫等。
殉葬者那么秦国的殉葬制度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秦国的起源说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修复的战国竹简上说: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cuó)之戎,是秦之先。
意思是说,一个叫飞廉的人逃到了商盖氏的部落,周成王打败商盖氏后,把飞廉杀了,并把商盖氏的百姓赶到了朱圉,让他们来抵御西方少数民族。
那么朱圉在哪儿呢?也就是今天的甘肃,而秦国最早的发源地就是甘肃,也就是说秦人的祖先就是商人。商人一向就有灵魂不死的说法,他们觉得,活着的人对待死去的人应该跟生前一样好。那么活着的人怎么服侍死了的人呢?那只有殉葬和死去的人一样变成鬼神,鬼神嘛服侍鬼神,正合适。
到了春秋时期,人殉制度在中原各个国家中已经不再是潮流,只有秦国跟不上潮流,与众不同,仿佛与世隔绝,殉葬制度还在兴盛。比如,公元前年薨的秦穆公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公元前年薨的秦景公一百八十六人殉葬。据《左传》记载,公元前年薨的晋景公殉葬者只有一人,公元前年薨的楚灵王殉葬者只有两人。
为什么秦国跟不上潮流呢?
我们之前说过人殉制度的主要殉葬人是奴隶,秦国在西边,容易和西部少数民族打起来,秦人俘获的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也给人殉带来了比其他中原国家更丰富的奴隶资源。
秦国地理位置秦国的地理位置也让他跟中原各个国家接触少,春秋时期的秦穆公一直想征伐晋国,只不过打了几次后,觉得实在是打不过,也就放弃了。那个时候没有电话,互联网嘛,秦国想要接触其他中原国家,就得走过去,晋国挡在那,也接触不了多少。这就导致位于西部的秦国在制度发展上难免跟不上中原各个国家的潮流。
秦国的殉葬制是什么时候废除的呢?公元前年,也就是秦献公元年,秦献公一继位就废除了人殉制。这是因为,秦献公曾经流亡到了魏国,他了解到中原地区已经废除了人殉制,觉得自己的国家跟不上潮流。这就好像俄国的彼得大帝去了欧洲学习后,回来就对俄国进行改革。
秦献公也意识到人殉制度让很多青壮年殉葬,这些人都去殉葬了,就没人打仗和种地了。加上秦穆公让人才殉葬,有点本事的人都不想来秦国。为了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秦献公废除了人殉制,这种做法也向世人表明了自己想要好好干,死后也不会把人才带到另一个世界。秦献公的这个做法为秦国再次复兴做出了贡献。
3.“三良”为什么殉葬?
其实不管制度什么样,没有多少人会主动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大多数殉葬者是被逼着去的。今天的考古学家发现,很多殉葬者姿势奇怪,从侧面证明了这些殉葬者是被杀的。
那么“三良”是被迫害的?还是自己愿意殉葬的?
据《史记·三家注》记载,秦穆公68岁这一年,他为自己死后谁来陪伴自己愁坏了。他生日这一天,召来了孟明视、“三良”及一班重臣为他祝寿。正在大家推杯换盏喝的高兴的时候,秦穆公突然哭了起来。大臣们没见过这场面,吓得连忙问:“今天是您的生日,百官为您过生日,您应该高兴,怎么哭了?”
秦穆公哭着说:“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再过两年,寡人就是古稀之年。这一步离薨不远了。寡人活着的时候,有众位相伴,其乐无穷,一旦驾崩,独眠于地下,何等凄凉?因此才哭的!”这意思很明显了,在问,寡人死后,你们有人来陪寡人吗?
“三良”不知是喝多了,还是感激秦穆公的知遇之恩,或者是想安慰一下秦穆公,说道:“百里奚、蹇叔两位前辈都活了九十多岁,如果跟他们活得一样长,主公您还有三十年阳寿,怎么会薨呢?即使主公千岁万岁之后,也不必担心凄凉。为什么呢?我们兄弟三个人,愿意和主公生共此乐,死共此哀。”秦穆公听了这话也不知道当没当真,总之非常高兴,笑着说:“有卿这句话,寡人就不担心身后了。喝,咱喝个一醉方休!”
毕竟秦穆公是快七十的老人了,缺少锻炼,免疫力低,身体素质不好。一次出去游玩的时候得了寒疾,就薨了,享年六十九岁,在位三十九年,安葬于雍,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凤翔东南,一共一百七十七人为他殉葬,这些人之中就包括“三良”奄息、仲行、针虎。
但很多人对秦穆公让“三良”为自己殉葬保持怀疑态度,这也不难理解,秦穆公作为一代霸主,是后世很多人的偶像,在那种没有录音机和照相机的年代,没有办法证实是秦穆公做的,偶像滤镜就让喜欢他的人觉得他不可能做这事儿。比如苏轼在《穆公墓》诗中说:“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意思就是之前孟明视打过败仗,都没有杀掉他,难道会在自己死后用贤臣殉葬吗?
因此,就有了一个说法,是秦穆公的儿子秦康公让“三良”殉葬的,因为他觉得三良拍着胸脯对秦穆公说过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如果不让“三良”殉葬,没法向死去的秦穆公交待,也是让“三良”陷入不忠,比如柳宗元《咏三良》诗中说: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意思是:秦康公是个昏君,听自己爹的话让贤臣陪葬。
还有人说,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三位贤臣不忍心自己的国君孤独地长眠于地下,自愿殉葬的,毕竟《史记·三家注》中的秦穆公和三良的对话是这个意思。关于“三良”到底为何殉葬的,我们不得而知了。但不管“三良”如何殉葬的,秦穆公对于他们的死都有责任。
4.“三良”殉葬,对秦国的影响
“三良”殉葬后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吗?要说没影响那也没人信。仔细一想,如果你是个人才,秦国在殉葬“三良”后,你还去吗?恐怕给你再多的钱和权力,你也不会去。这样一来,秦国就不可能有什么人才了。没有人才的秦国是什么样呢?
秦穆公去世后,秦康公继位,没有人督导他,身边多了一些阿谀奉承的人。俗话说,你身边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每天被这些人影响,秦康公活也不干了,整天玩儿,为了让自己游乐方便,让百姓给自己修建豪华的观景台和豪华宫殿,劳民伤财的事儿没少干,最终导致民不聊生。
秦康公秦穆公之后的年里,秦国国君不知怎么的,没有一个长寿的,所以国君更替频繁,少的执政几年,多的十几年,他们虽然没有秦康公玩心重,但也没有什么作为。在这期间秦国国力一直削弱,别提秦穆公当年东征的野心了,维持不灭国算是很好了。
进入战国时期后,三家分晋。秦国也好不到哪儿去。在这个世界上,弱肉抢食是永远的真理,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看秦国已经势单力薄,俗话说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秦国一看上去就不禁打,不打白不打。
于是魏国发动了第一次河西之战,也就是秦国和魏国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和陕西黄河南段西边的地方,魏军在吴起的带领下,把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也就是今天的大荔县和澄成县一并拿下。之后秦军反扑,吴起就率领魏军把秦军打到了洛水以东地区。魏军打累了就休整了三年,休息好后又发动了第三次总攻,直接把秦军赶出了河西地区。魏国在河西设立了河西郡,吴起担任郡守。
跟魏国相比,秦国可不要太惨,最开始是沿着黄河修防御工事抵御魏军,大战后,把防御工事修到了洛河,国境线一下子退了几百里,小半个关中平原都没了。
秦国上下快被气死了,想要打回去。魏国打下河西地区之后,觉得想要得到的地方也都得到了,没必要再跟秦国打了,就到中原找别的国家打,秦国觉得是个好机会,没想到还是打不过。
公元前年,秦国出动了五十万大军准备胖揍魏国,气势很大,但那有什么用呢?魏军虽然兵少,但在吴起金银财宝的鼓励下,每个人好像都有九牛二虎之力,杀红了眼。最后五万魏军打败了五十万秦军。这场战争把秦国打的害怕了。十几年不敢再和魏军打。
秦国从打别人,到被别人打得稀里哗啦,这中间差的是什么?人才。三家分晋后,魏国国国君魏文侯内政方面有李悝、西门豹,军事方面有吴起、乐羊。李悝变法后,魏国国力增强;西门豹发展农业;乐羊灭了中山国;吴起训练了纵横天下的魏武卒,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重步兵,有特殊部队的性质。
反观秦国这个时候在干什么,经济经济不行,军力军力不行,大臣们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费劲了心思,你弄死我,我弄死你,哪有人有心思治国。如果不是魏国自己在东部战场上抽不开身,很可能就会灭了秦国。
一直到秦献公元年,公元前年,秦献公废除了秦国三百多年的殉葬制度,才迎来秦国强大的转折点。
秦献公当时魏国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大将吴起因为政治斗争被赶出了魏国。魏军这个时候军事主力不在河西,而在中原。秦国想在这个时候,再一次发动河西战争,只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国又失败了。不过也不是之前的被魏国按在地上打,这一次秦国拿下过魏国河西地区的武城,也就是今天的华县。魏国非常生气,就联合韩国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国打败了。但是,后来遇到了魏国的著名将领庞涓,秦国的河西防线再一次失守。
秦献公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这一时期,秦孝公有了一位非常大的人才——商鞅,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商鞅作为一个秦国的人才,就是秦国撬动整个中原的支点,他为秦始皇统一大业做好了前期准备。商鞅在秦国搞起了新政变法,这让秦国国力得到了提升。
壮大后的秦国肯定不会放过魏国,于是又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秦军在商鞅的率领下,战无不胜,收复了之前一部分失地。一直到公元前年,秦国才完全收复了所有河西地区。秦国收复河西地区之后,并没有停下胖揍魏国的脚步。而是一直打到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为止,这为之后秦国东征,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再到公元前年,秦始皇嬴政继位,经过十一年的征战,一统天下,自此大秦帝国诞生了。
总的来说,秦穆公让“三良”殉葬,导致人才都不敢来秦国,这让他的后代们没有了良臣辅佐,没有良辰辅佐的君主是很可怕的,他们没有良臣献言献策,也不能反思自己,只有一些小人在身边阿谀奉承,君主们也就没有了治国治军的心,那国家必定走向衰落,这就导致秦穆公走后的秦国再也没有能力扩张领土,反而一直被打。好在秦国等来了商鞅,等来了秦始皇,秦穆公称霸天下的愿望,最终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