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记忆我在盘旋路等你,就那根柱子跟前
2024/12/8 来源:不详年至今,盘旋路整改的事情已经过去3年。就像红绿灯上的数字逐渐减少,昔日“成县县中心”的痕迹,只剩下仅存的几家老店。新广场悄然而至,道路改头换面,临街的店铺熙熙攘攘,行人汽车急匆匆穿插而行,却唯独,少了当年的人情味。盘旋路作者:唐德生如今也不算大的县城,当初肯定更小。早些年,只有东南西北四条街道,垂直交叉。街道交汇处,被称为“十字街”,天然地成为县城中心。以后县城向东扩展,离十字街几百米的东街尽头,修建了一盘旋路,取代十字街成为小城新的中心。1盘旋路中央,建一圆台,高出路面尺许,直径约四五十米。圆周外是环绕的马路,通向四方。如果把马路比作河流,中间高出的圆形台子,则成为水中的岛屿。站在岛上,看那来来往往的车,如同河水中的小船,悠悠而来,沿着小岛边缘绕过,又飘然远去。环岛四周,有一圈略略高出水面(实则为路面)的边沿,宽一米有余,两米不足,如果要作比喻,恐怕只能比作水陆交际的沙滩了。走过沙滩,跨一步台阶,就上了岛。岛之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小小广场。广场与沙滩之间,是环状的花坛,边上砌一道矮墙,将广场围在中间。花坛里栽植松柏等树,四季常青;也有梅花,于严寒中开出满树的花。2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盘旋路大致是县城的中心,又是交通的枢纽的缘故,所以人群汇集,比较热闹。朋友相约,常说“我在盘旋路等你”,于是这里成为赴约与等候的地方。在乡里当老师那些年,周末进了城,免不了在盘旋路转一转。同事曾说,有一常在这里摆摊的人,说双休日在这里闲游乱转的,十有八九就是乡下的老师。此话有些夸张,但也有些道理。老师是一个颇为庞大的群体,整个老师队伍中,以乡下工作者居多,平日在学校教书,双休从乡里进城,而小城可去的地方不多,盘旋路因其处于中心便成为聚集之处。多年前,这里摆着象棋摊,好几张桌子,每张桌子边都围满了人,两个人下,一圈人看。看的人也有不够君子的,观棋的过程中难免指点,指点的过程中难免意见不一,而后就难免争执,很是热闹。象棋似乎不像围棋那样讲究高雅和斯文,很难落子无声,往往是拿起一子,“啪”的一声砸到桌面,特别是吃子时声响更大些,似乎不这样,攻伐便没了气势,战争便失却氛围,不够痛快似的。我不会下棋,但我喜欢看,特别是当下到尾声,各方只有不多的几个子时,棋盘上显得干净明朗,围绕着几个子,斗智斗勇,攻伐进退,很是有趣,我便乐得看。待到一方认输,或握手言和,重新开战时,我就没耐心等着看末场了,挤出人群走开。广场舞兴起后,清晨,常有一些女士在这里跳舞健身,动感十足的乐曲跳跃弥漫,沿着四方的街道流淌。冬日里,如果天气晴好,午后暖暖的阳光下,四周的花坛边就坐满了人,以老人居多,懒懒地晒太阳,随意拉着家常。广场正中有一路灯,杆子有二三十米高,常贴些小广告,也有寻人启事、悬赏通告等等,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春节前后,是卖风筝的好时节,花坛里的树木上,拉上绳子,挂上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这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有买氢气球的,举一只手到胸前,手里捏着一把线,线上面是各种造型各种花色的气球,在头顶形成一个大大的蘑菇。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在这里买过一个气球,拿回家,绑在孩子腿上,小腿来回蹬,气球上下跳,孩子高兴地咧着嘴笑。3平日里,下午六点一过,商家们就赶到这里,开始摆摊。有卖书的,拉一架子车的书,在路口附近摆开,常常围着些人,挑挑拣拣的看,大抵也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有卖玩具的,花花绿绿摆了一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有卖鞋垫袜子裤头的,招揽着顾客,因为是生活必须品,生意应当不错。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妇,背着背斗赶来,在靠近路口的花坛边放下,拿一个笸箩放在背斗上,里面盛着瓜子麻子,用小纸杯当量具,坐在小凳子上等候顾客。有卖光盘的,把VCD、电视、音箱搬到现场,荧幕上比基尼女郎夸张的扭,音箱里乐曲震天价吼,一下子就把个小小的广场装点得有声有色。前些年,晚上曾和同学来这里,在大量的光盘当中,翻出喜欢看的买上几张,拿回我蜗居的斗室,打开电脑看至深夜。看到精彩处,大笑一番,简单并快乐着。西边通道边上,前几年有个旧书摊,看摊的是位妇人,大约四五十岁,长得很瘦,外地口音。虽是旧书,却都是正版,碰巧会淘到喜欢的书。那时候我常买书,在这里也买过好几本。因为常买,妇人见我很是客气,让我有种被优待的良好感觉。有一次,站在摊前看书,拿起一本翻着,又被另一本书名吸引,于是拿起来看。妇人见我拿了两本看,不高兴了,冷冷地说:“你拿一本看就行了,还拿着两本”。那时候的我,不比如今,脸皮较薄,那受得了这样被人指责,放下书,脸红红地走了。此后,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好意思去这个书摊了。后来,估计旧书的生意也萧条,这位妇人也改行卖起了袜子之类,口里喊着“十元七双”,依然很瘦,头发花白。对她的愤恨也早已释然,不管摆什么摊,也不容易,但愿她的生意能好一些。靠南边通道,靠近花坛,地上铺一块塑料纸,上面铺着些旧杂志、漫画书、小人书之类,旁边一辆脚踏三轮车,里面是一排排的书,书脊朝上,有小说,有字帖,有讲阴阳五行的,有讲防病治病的,五花八门。花坛边的树上,挂着几幅书法作品,这是摊主的大作。摊主姓王,五六十岁,见摊边聚集有人,就会讲起书法,欧体如何,颜体如何,评头品足,仿佛了然于胸。一旦有人对自己的字多看几眼,他就做一番精彩的演讲:某个字为何这样写,某些字如何有特色。指着一幅字,说:“这幅字写尽了天下的水。”又有“孙悟空”三字,组合成一个扛着金箍棒的人物造型,说:“字中有画,画中有字,要有创意。这个字,不念‘孙悟空’,念‘猴’”。看上去对自己的字是相当的满意,颇为自得,高度自信。我和同学、同事,常来这里,翻着看一会书,顺便听他“自得”一番,传染一些他的自信,来对抗我一贯的自卑。有时也挂几幅画,以我外行的眼光看来,画得还算不错,但不是他的手笔。后来,发现了他的画作,看来终于从书法转到绘画上了,更加印证了他画中有字、字中有画、字画不分家的理论。不过他那些山水,看着颜色艳丽,线条却实在让我不敢恭维。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宽容,但对这画,却似乎也难说个好字。一日,与同事经过这里,见他正在指着自己的画,对着围观者正精彩演讲,大约是讲此画的妙处。我对同事说:“说得比画得好。”画家是否听见,我不知道。书画之外,他也作诗。摊边有他的艺术介绍,里面除概述了书法上的成就外,还录了他的诗。此外,与寻常的人物介绍一样,列举了好些获奖经历。不过我对获奖什么的,早已不感兴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高度自信,这恐怕是我怎么学也学不来的。4因为城市建设,旧盘旋路被拆了,我也就失去了一个闲游乱转的好去处。记忆中的盘旋路已不复存在,就算已经重新建起,也不是原来的模样。现在的盘旋路,充其量是个东街十字,行人和车都在走,车和人都好纠结,不知道怎样走才算安全,斑马线划了拆,拆了再划,让人无所适从。曾经的盘旋路,在我的视野里,算是永久的消逝了。曾经与之相关的那些事,也都成了永远的故事,难逃尘封的命运。那天我对同事说,应该在未拆之前,跟盘旋路合影留个纪念,可是为时已晚,已经没有了合影的机会。只好胡乱写几段文字,算是与它的诀别。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