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文化寻陇青泥古道丨玄天神路

2023/6/4 来源:不详

(一)

离开青泥村,驱车继续往前。

在路边的溪涧上,可以看到骡马在裸露的石头上踩下的脚窝,从路旁的坡壁上也可以找到一些残存的天然石阶,只容一人通过,延伸向茂密的荆棘深处……

坡壁之上的古道遗迹。

昔日的古道从这样的溪涧上穿过

停车下车,一座碑亭下,有一块遍体黝黑的石碑,碑名为“远通吴楚碑”。

远通吴楚碑

目测它高约70厘米、宽约40厘米、厚约40厘米,碑文大致清晰:“徽县至虞关之通道也,自石家峡至杏树崖二十余里,路皆崔嵬,险阻可畏。自明以来,虽崎岖如故,往来负载莫不寒心。但功力浩大,难以举动。己巳秋,四方左右奋发起念,同心协力,悉内一旦成功,爰立二碑,以示不朽云。捐资人,首领……嘉庆十六年四月吉日。”

看落款是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年)青泥村附近百姓为整修青泥古路所立纪念碑。从碑文中可以发现,到清代中期,青泥古道在人们的眼里仍然是难以穿越的畏途。

而离“远通吴楚”碑不远,在公路左侧的山体上有一块摩崖石刻,碑额外上部自右至左横刻着“玄天神路”四个大字,碑额自右至左分两行楷书“新刊修路碑记”六个字。这是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年)民间修路所立,碑文记述了当时巩昌府徽州人民自发维修青泥古道的情况,是一处有关青泥古道的历史见证。正文的末尾有这样一行字:“万历辛丑季春三月吉旦完路。”

玄天神路碑

“玄天神路”!这四个字里面有饱含多少深情的回顾和无尽的浩叹。

在徽县寻访青泥古道的文化印痕,沿途的木皮岭、青泥岭、白水峡、嘉陵江一线,是这条道路的主要关津,也是最为艰险、为历代史料和名人笔墨记载最多的地方,至今仍存在大量摩崖碑刻题记、栈道遗址等考古遗存,悠久历史可见一斑。

(二)

再往前行,道路有了分岔。向左一条,是向陕西略阳迤逦而去的古道;向右,就是通往青泥岭朱峰铁山的山路。

此时的铁山,被树木包裹,满目翠绿,不见本色,生命色彩在这里张扬到极致。脚下是山,远处是山,附近是谷,仰视、俯视、平视,层层皆绿……这边看,浩瀚的松林墨绿成片,镶嵌在山半;那边望,高山草甸,嫩绿、黄绿、翠绿、深绿、浅绿相得益彰。

停车登铁山,拾级而上。台阶两边,一边是高耸的山崖,一边是遮日的树木,无景可看,唯咬牙前行。

海拔米的铁山,在秦岭的众多山岳中并不算高拔,但在徽县的地界却有一览众山小的超然气质。

几个小时,于大汗淋漓中登顶,始发觉铁山的峰顶有南、北两个,比邻而立,面积都不大,峰顶之上还有铁山寺、玉皇殿这样的古建筑,饱经沧桑之美。

从南顶的小观景台可以看到嘉陵江碧水浩浩,自茫茫群山中,蜿蜒而来,在北顶可以回望九曲十八弯的来路,让人不禁为李白的诗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叫绝。

如果说青泥岭在诗仙李白的歌吟中,有着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但在诗圣杜甫的咏叹下,却是悲风阵阵,顿时眼前仿佛出现了诗圣挈妇将雏于山路上怆然前行的单薄身影……

青泥岭上

唐乾元二年()冬月初一,在陇右一路颠沛流离的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携家人告别秦州,南下陇南,在如今的徽县,他去了新的流寓邸地——栗亭。

在唐代栗亭是个普普通通的小镇,但也是入蜀的必经之地。杜甫卜居栗亭凤凰村以后,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他的处境每况愈下,最后沦落到只能在灾难中苦苦挣扎。

同谷城(今甘肃陇南成县境内)当时变成一座重兵戍守的兵城(公元年沦陷于吐蕃),兵荒马乱的现实便降临到这片富庶而宁静的土地上。官军为备战而进行的横征暴敛,使栗亭百姓顿时陷入饥荒、逃亡的危难之中。

(三)

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曾自同谷入蜀翻越青泥岭,他在《泥功山》一诗中写道: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

在这段艰险旅途中杜甫写下了《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三首纪行诗。杜甫笔下“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木皮岭是因山上遍布木兰树而得名,那一带山峦巉岩绝壁,刺天裂地,云烟万重。

杜甫《木皮岭》一诗里有“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两句,废阁道就是说的从成州同谷至兴州长举一带的“木皮道”,沿它向东过白沙渡登青泥岭就踏上了青泥道。

青泥岭正在嘉陵江峡谷的白沙渡、水会渡之间。《水会渡》诗里的“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句从行程上判断描写的恰是青泥岭。

“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的大江就是水会渡处的嘉陵江;“霜浓木石滑,风疾手足寒。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的万盘陟巘指的是大八渡沟与三官殿之间的手扒崖、十八盘这段山路;“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说明杜甫翻山至寨家山山顶时已然天光大亮。

这样的泥泞古人怎能不视为畏途。

而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带着随从一路逃奔入蜀,行走在青泥岭时,一路大雨滂沱,山道泥泞,苦不堪言,但一登上山顶却是云开日出,艳阳高照,大喜之下便赐名“欢喜岭”,但它的命名却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不显,“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但君王的心何曾真正照见天下百姓的苦难,欢喜岭,又何喜之有呢?

据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除李白、杜甫之外,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柳宗元、薛涛等十多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都曾经过青泥岭,他们或惊乎青泥岭道路的艰险、高峻;或赞叹青泥岭山势的雄奇、壮观,或吐露真情或抒发感慨,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

此后的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文人学士写青泥岭的诗词歌赋亦有约余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也奠定了青泥岭作为文化名岭的重要地位。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刘小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