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甘肃陇南十村十法
2023/6/14 来源:不详经验在一线,创新在基层。近期,笔者下乡调研期间,在基层一线发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涉及到乡村建设、巩固拓展成果、易地搬迁、基层治理、关爱行动等方面,现予总结概括。
1
建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作用大
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立足茶园文旅产业发展实际,成立了石龙沟乡村旅游产业支部委员会,并领办“文县梦境山水乡村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一条“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新路子。
党支部采取“支部引领、自愿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领办合作社通过改善设备,引进技术,形成了以春茶“龙井”加工为主,夏茶“毛峰”和秋茶“红茶”加工为辅的茶叶产业;改建茶叶加工厂一座,配置茶叶加工设备3套,注册了“梦境山水”商标,从茶园田间管护到茶叶采摘、加工、销售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实现了茶叶的统一加工、统一商标、统一销售;分阶段分层次针对茶园老品种病虫害多、品质差、产量不高的实际,发展新品种茶叶亩,改造低产茶园亩,建成茶叶基地亩,年加工销售春茶多公斤,夏秋茶0多公斤,年产值达万元,户均收入达3万余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在茶商、游客减少的情况下,党支部采取代购代销的方式,帮助茶农代销春茶多万元。同时,按照“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发展思路,推行党建引领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鼓励群众兴办农家接待、民宿4家,催生生态茶园观光和农家乐、民宿、农特产品销售等旅游产业的兴起,使茶产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
“捌椒公主”是村民的摇钱树
武都区郭河乡营寨村是全区最佳花椒适生区之一。花椒产业从早期田间地垄式的零星栽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种植,总面积已高达亩,其中盛产面积亩,年总产量约24万斤,人均产量突破斤,人均产量位居全区第一,花椒树成为群众的摇钱树。
“捌椒公主”
营寨村柏树坪社致富代表杨守成、郭落儿夫妻二人被称为花椒管护的“土专家”,杨守成现年73岁,老伴71岁,他们从土地承包到户后,开始研究花椒种植技术,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年,他们栽植了本地的“大红袍”花椒,经过40年的风雨,当年栽植的8棵花椒树仍然屹立在田间地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8棵椒树也因此得名,被过往的群众亲切的称为“捌椒公主”“郭河椒王”。丰产期,这8棵树干花椒的产量达斤,是群众口中所称的万元田,“捌椒公主”也成为夫妻二人相伴一生的爱情见证者。为此,营寨村不仅成为全区花椒产业综合管护示范基地,也成为花椒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与此同时,郭河乡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截至目前,全乡共种植花椒2.7万亩,其中盛产面积2.2万亩;年全乡总产量万斤,人均产量达到斤,年收入近1.2亿元,人均收入元,成为群众稳步增收的第一产业。
3
非遗产品在文化振兴中升值
西和麻纸制作工艺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麻纸是通过构树树皮纯手工制作,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加工而成。因纸质柔韧,千年不腐,被誉为“千年寿纸”,在麻纸上创作的仿古书画作品效果更佳,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高山镇朱河、刘河村抢抓乡村振兴大好机遇,走出了一条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非遗传承发展与文化振兴互相促进的新路子。
麻纸制作工艺掠影
县乡村大力传承、保护、发展和利用手工麻纸产业,积极响应产业振兴政策,通过创办合作社、组织培训、村民入股、就近创业、电商组织线上销售、上门订购等方式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鼓励其他农户进一步扩大枸树种植规模,给麻纸作坊及合作社供应原料,逐步形成了“生产—制作—销售”一体化产业,使村民在家门口创收。经过七代传承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原先的四尺八开小麻纸,已改良成十余种不同规格的纸张,其中,四尺整张帘纹麻纸能卖到15元一张,六尺帘纹麻纸能卖到25元一张。截至目前,朱河、刘河两村已经发展麻纸专业合作社2家、家庭作坊37户,吸纳本地农户近人从事手工麻纸制作,年总产值余万元。同时,该镇鼓励支持邻近的村扩大构树种植规模,并采收构树皮进行粗加工后出售给麻纸作坊及合作社,为麻纸生产提供原材料,不断提高群众收入。
麻纸原材料:构树
4
生态茶园富裕百姓
康县阳坝镇油房坝村依托梅园沟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产业和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振兴与百姓富裕的双赢。
油房坝村村容村貌一隅
该村以“三个共同”促振兴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成立村集体合作社,采取“集体合作社+保底托管茶园+劳务队务工+统管统采统销”的发展模式,对老旧茶园进行更新,施农家肥,坚决杜绝农药、化肥等,保证零农残、零污染。以茶文化为主体,着力抓好一二三产融合,按照“统一管理,统一采摘,高标准管护”的要求,保障茶叶的品质;在茶园两侧种花植绿,栽植芭蕉、茨竹等,不断绿化美化环境,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观光茶园。目前,发展生态茶园1亩,其中村民茶园入股余亩,同时带动周边村部分农户茶园入股,年底对入股茶园的农户进行保底分红。发展中蜂养殖0余箱,开发天鹅湖、快活林、百鸟园等多个旅游景点,不断提升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常年在辖区内从业的村民50多人,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20余家,采茶时节有多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每年前来观光旅游人数达10余万人次,拉动茶叶和各类土特产的销售,有效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农户茶园入股分红
5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
宕昌县好梯乡麻子沟村,在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中,以“拆旧貌、焕新颜”为主要抓手,以提升群众福祉为宗旨,充分考虑群众的急难愁盼,为百姓着想,为农民而建,由群众自己建。
麻子沟村庄建设剪影
该村为切实解决群众物品无处摆放、圈舍及厕所新建选址不合理等问题,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围绕“老房周围”大做文章,对危旧房屋拆除后土地进行重新编制流转,对农户原有草房、圈舍、卫生厕所,科学规划,合理选址,进行重建。通过创新探索,学习总结先进经验,建设方式以特色、经济、实用、美观有机结合,采取杂物间、圈舍、卫生厕所“三合一”模式,既保留了田园风格,又方便群众取放生活物品和发展养殖业,满足“人居环境户内户外一个样”的总体工作要求,有效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同时,进一步调动当地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当地木匠、铁匠、土匠、篾匠等民间匠人的聪明才智,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建设了一批别具一格、形式多样的小花坛、小景观。今年,在麻子沟村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方式,乡政府提供砖石材料,由群众投工投劳,大大增强了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20户群众示范引领,带动全镇村容村貌全面改善。
乡村建设前后对比
6
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乡村新颜值
成县鸡峰镇长沟村建立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机制,把全村划分环境卫生整治网格22个,其中户内区域7个,村内公共区域15个;村党支部建立党员结对治理制度,将支部的8名在家党员划分在7个网格中并结对52户群众进行治理。严格落实“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驻村帮扶队”四级包责任区制度,实现了“事有人管、活有人干、环境大改善”的目标。
长沟村人居环境优良
在具体整治中,该村针对“户内户外脏、乱、差”的突出问题,号召广大家庭妇女以自家庭院为基础,以“小庭院”为中心,带动“院边、屋边路边、村边”四边环境卫生大提升;按照“从镇到村、从村到组、从组到户、从户到人、从头到脚”五从五到要求,户内环境抓两头带中间,积极组织妇联群团组织开展敲门行动,在镇妇联的组织发动下,长沟村巾帼志愿者带着扫帚、镰刀、铁锨等清洁工具,积极投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把房前屋后、村道两边、河塘的垃圾、杂物、杂草以及各家庭院的角落清理得干干净净。逐户过筛,摆脱脏乱差的底线、追求乡村美的高线。持续绿化、美化、亮化村内主干道、空闲地和废旧建筑拆除地,增绿建设小景点、小菜园等微景观,通过支部领着干、党员示范干,群众跟着干,形成了人人参与、户户共建干净美丽村庄的浓厚氛围,达到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良好效果。
长沟村春暖花开游人络绎不绝
7
“小程序”构筑起防返贫监测“大堤坝”
礼县雷坝镇蒲陈村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推广使用“户户清”